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财务造假动机 | 第15-16页 |
1.2.2 财务造假手段 | 第16-17页 |
1.2.3 财务造假识别 | 第17-18页 |
1.2.4 财务造假治理对策 | 第18-20页 |
1.2.5 文献述评 | 第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23-24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24页 |
1.5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 第25-3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1.1 财务造假与财务舞弊 | 第25-26页 |
2.1.2 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 | 第26页 |
2.1.3 IPO财务造假与上市后财务造假的区别 | 第26-27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27-32页 |
2.2.1 GONE理论 | 第27-29页 |
2.2.2 串谋理论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简介 | 第33-37页 |
3.1 欣泰电气简介 | 第33-34页 |
3.2 事件回顾 | 第34-35页 |
3.3 案例特征 | 第35-36页 |
3.3.1 管理层主导 | 第35-36页 |
3.3.2 造假具有持续性 | 第36页 |
3.3.3 创业板退市第一股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的理论分析 | 第37-50页 |
4.1 基于GONE理论的动机分析 | 第37-41页 |
4.1.1 贪心因素 | 第37-39页 |
4.1.2 机会因素 | 第39-40页 |
4.1.3 需求因素 | 第40-41页 |
4.1.4 暴露因素 | 第41页 |
4.2 基于串谋理论的IPO财务造假主体之间的利益分析 | 第41-49页 |
4.2.1 欣泰电气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串谋 | 第43-46页 |
4.2.2 注册会计师与欣泰电气股东之间的串谋 | 第46-49页 |
4.2.3 串谋的防范 | 第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财务造假的手段与识别 | 第50-68页 |
5.1 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 第50-53页 |
5.1.1 记录根本不存在的收入交易 | 第50页 |
5.1.2 伪造单据,虚构应收账款收回 | 第50-53页 |
5.1.3 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 | 第53页 |
5.2 财务造假识别方式 | 第53-67页 |
5.2.1 毛利率虚高 | 第54-59页 |
5.2.2 资产增长率异常 | 第59-65页 |
5.2.3 应付账款异常 | 第65-66页 |
5.2.4 现金周转期异常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治理IPO财务造假的措施 | 第68-76页 |
6.1 证券管理部门 | 第68-71页 |
6.1.1 完善退市制度 | 第68-69页 |
6.1.2 完善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 第69-70页 |
6.1.3 制定提高违法成本的相关法规 | 第70-71页 |
6.2 会计师事务所 | 第71-72页 |
6.2.1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监督机制 | 第71页 |
6.2.2 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 第71-72页 |
6.3 公司自身 | 第72-75页 |
6.3.1 增强企业自身持续盈利能力 | 第72页 |
6.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72-75页 |
6.3.3 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 第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77-78页 |
7.2.1 不足 | 第77页 |
7.2.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A:欣泰电气2009-2014年资产负债表 | 第83-87页 |
附录B:欣泰电气2009-2014年利润表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