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投资者情绪的界定 | 第13-14页 |
1.2.2 投资者情绪相关理论及模型 | 第14-15页 |
1.2.3 投资者情绪的度量 | 第15-17页 |
1.2.4 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17-18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与股价关系的机制分析 | 第23-32页 |
2.1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 | 第23-24页 |
2.1.1 个人投资者的定义 | 第23页 |
2.1.2 机构投资者的定义 | 第23页 |
2.1.3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行为特征和偏好的差异 | 第23-24页 |
2.2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 | 第24-26页 |
2.2.1 投资者情绪的定义 | 第24-25页 |
2.2.2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定义 | 第25页 |
2.2.3 个人投资者情绪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联系与区别 | 第25-26页 |
2.3 投资者情绪与股价的关系 | 第26-31页 |
2.3.1 投资者情绪的生成机制 | 第26-29页 |
2.3.2 投资者情绪的放大机制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 | 第32-49页 |
3.1 投资者情绪度量的方法比较 | 第32-33页 |
3.1.1 直接调查法 | 第32页 |
3.1.2 间接度量法 | 第32-33页 |
3.1.3 网络舆论度量法 | 第33页 |
3.1.4 度量方法选取及理由 | 第33页 |
3.2 投资者情绪间接指标的分类 | 第33-36页 |
3.2.1 从一级市场角度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指标 | 第33-35页 |
3.2.2 从二级市场的角度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指标 | 第35页 |
3.2.3 从新增投资者数量的角度度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指标 | 第35-36页 |
3.2.4 从融资融券交易角度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指标 | 第36页 |
3.3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指标的确定和依据 | 第36-39页 |
3.3.1 网上超额认购倍数(OSR)和网下超额认购倍数(USR) | 第37-38页 |
3.3.2 个人投资者市值分布(MVDPI)和机构投资者市值分布(MVDII) | 第38页 |
3.3.3 新增个人投资者A股开户数量(NPI)和新增机构投资者A股开户数量(NII) | 第38-39页 |
3.3.4 新增个人投资者信用账户数量(NCCNPI)和新增机构投资者信用账户数量(NCCNII) | 第39页 |
3.4 投资者情绪情绪指标所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39页 |
3.5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指数 | 第39-48页 |
3.5.1 指标“提前”与“滞后”关系的确定 | 第40-44页 |
3.5.2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 | 第44-47页 |
3.5.3 剔除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后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指数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与上证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49-65页 |
4.1 描述性统计 | 第49-50页 |
4.2 模型设定 | 第50页 |
4.3 个人投资者情绪、机构投资者情绪和上证指数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50-64页 |
4.3.1 单位根检验 | 第50-51页 |
4.3.2 最优滞后阶数 | 第51页 |
4.3.3 协整检验 | 第51-52页 |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2-53页 |
4.3.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53-57页 |
4.3.6 VECM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 第57页 |
4.3.7 脉冲响应分析 | 第57-61页 |
4.3.8 方差分解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5-6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