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南亚高压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南亚高压与高空急流、西太副高的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 南亚高压与Rossby波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6 文章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1.7 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特征 | 第27-34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资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2.3 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特征 | 第30-32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南亚高压的基本热力、动力结构特征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资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3.3 南亚高压夏季平均位势高度场的基本特征 | 第35-37页 |
3.4 南亚高压夏季平均的热力、动力结构 | 第37-40页 |
3.5 南亚高压在东西振荡时的水平热力、动力结构 | 第40-45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南亚高压和高空急流的相互作用 | 第48-5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资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4.3 北半球夏季高空急流的基本特征 | 第50-52页 |
4.4 南亚高压在东西振荡的过程中高空急流的变化 | 第52-55页 |
4.5 东西部型模态下高空急流的层结特性 | 第55-56页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热量、动量交换对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影响 | 第59-71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资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5.3 南亚高压东、西部型事件时热量、动量的变化 | 第61-63页 |
5.4 南亚高压东、西部型事件中高空急流的变化 | 第63-64页 |
5.5 热量、动量的线性和非线性输送对南亚高压的位置移动的影响 | 第64-68页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沿西风急流传播的Rossby波对南亚高压的作用 | 第71-81页 |
6.1 引言 | 第71-72页 |
6.2 资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6.3 南亚高压不同模态下 200hPa欧亚大陆上Rossby的形态 | 第73-75页 |
6.4 南亚高压不同模态下 200hPa欧亚大陆上的波流相互作用 | 第75-77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七章 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 | 第81-93页 |
7.1 引言 | 第81页 |
7.2 资料和方法 | 第81-82页 |
7.3 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关系 | 第82-83页 |
7.4 500hPa上在南亚高压东西部型事件中Rossby波的传播 | 第83-86页 |
7.5 200hPa和 500hPa上Rossby波的垂直传播 | 第86-89页 |
7.6 小结与讨论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第93-9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3-96页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6-9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