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摄影技术论文--拍摄技术论文

大尺寸动态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8页
        1.2.1 静态摄影测量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中小尺寸动态摄影测量研究现状第17-24页
        1.2.3 中小尺寸动态摄影测量中的标定和定向技术第24-25页
        1.2.4 大尺寸和超大尺寸动态摄影测量研究现状第25-27页
        1.2.5 大尺寸动态摄影测量的关键问题第27-28页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第28页
    1.4 论文结构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9页
第二章 大尺寸测量相机的畸变模型和标定方法第39-64页
    2.1 摄影测量基本原理第39-41页
    2.2 相机的畸变模型和标定方法第41-44页
    2.3 定主距相机物距相关的畸变参数模型第44-46页
        2.3.1 径向畸变参数模型第44-45页
        2.3.2 偏心畸变参数模型第45-46页
    2.4 基于共面直线阵列的畸变参数标定方法第46-54页
        2.4.1 基于直线阵列的标定方法原理第47-49页
        2.4.2 畸变参数的分块平差计算方法第49-51页
        2.4.3 共面直线阵列标定场设计和相机姿态调节第51-53页
        2.4.4 直线图案的自动图像处理和标定方法流程第53-54页
    2.5 实验和结果第54-61页
        2.5.1 物距对畸变参数的影响实验第55-58页
        2.5.2 畸变参数计算模型验证实验第58页
        2.5.3 摄影测量精度对比实验第58-61页
        2.5.4 实验结论第61页
    2.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第三章 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的现场标定、定向和精度评价第64-89页
    3.1 相机外方位参数模型第64-65页
    3.2 大尺寸场景中的标定和评价方法第65-68页
    3.3 基于移动长度棒的多相机系统标定、定向和评价方法第68-77页
        3.3.1 基于相对外参数的相机成像模型第68-69页
        3.3.2 标定方法概述第69页
        3.3.3 建立三维空间点和基准长度阵列第69-70页
        3.3.4 目标点定位和匹配第70-71页
        3.3.5 估计相机间的相对外方位参数第71-72页
        3.3.6 空间点-点距离约束的多相机自标定光束平差和精密度估计第72-75页
        3.3.7 标定结果的全局缩放和外部精度评价第75-77页
    3.4 仿真实验和结果第77-82页
        3.4.1 空间点、空间长度阵列及相机系统配置第77-78页
        3.4.2 标定准确度和精密度评价第78-80页
        3.4.3 在不同测量网络几何结构下的标定性能分析第80-81页
        3.4.4 标定精度对比仿真实验第81-82页
    3.5 实测实验和结果第82-86页
        3.5.1 标志点类型对于标定精度的影响第83页
        3.5.2 交会角度及基准棒长度对标定精度的影响第83-84页
        3.5.3 标定精度对比实验第84-86页
        3.5.4 实验结论第86页
    3.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第四章 运动物体的变形量分析方法第89-113页
    4.1 运动物体的变形测量问题描述第89-90页
    4.2 运动物体变形量模型和计算方法第90-94页
    4.3 基于动态摄影测量引导的太阳能聚热器支架几何结构调节第94-104页
        4.3.1 测量问题描述第94-95页
        4.3.2 PTC支架结构第95-96页
        4.3.3 支架支撑点几何结构的动态摄影测量第96-97页
        4.3.4 支撑点测量数据对齐和调节量求解第97-100页
        4.3.5 支架支撑点调节量可视化方法第100-101页
        4.3.6 实验与结果第101-104页
    4.4 雷达天线面形的动态摄影测量第104-110页
        4.4.1 测量问题描述第104-105页
        4.4.2 测量系统和测量网络第105-106页
        4.4.3 天线变形量数据获取方法第106-108页
        4.4.4 测量实验和结果第108-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13-116页
    5.1 研究内容总结第113-114页
    5.2 创新点第114-115页
    5.3 未来工作展望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客户整合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二维材料黑磷的制备、稳定性以及其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