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树突状细胞衍生的仿生微泡介导的免疫化疗抗肿瘤研究 | 第18-84页 |
1 引言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3 实验动物 | 第21-22页 |
2.4 实验细胞 | 第2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2-35页 |
3.1 肿瘤细胞来源的微泡MVB16制备及表征 | 第22-24页 |
3.2 MVB16蛋白滞留考察 | 第24-26页 |
3.3 树突状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26-27页 |
3.4 树突状细胞对MVB16的摄取 | 第27页 |
3.5 树突状细胞衍生的微泡MVB16-DC制备及表征 | 第27-28页 |
3.6 MV表型检测 | 第28页 |
3.7 MV介导的体外免疫化疗作用考察 | 第28-30页 |
3.8 体内分布考察 | 第30页 |
3.9 MV介导的免疫化疗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30-31页 |
3.10 免疫化疗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 第31-32页 |
3.11 肿瘤转移抑制研究 | 第32-33页 |
3.12 肝癌腹水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33-34页 |
3.13 体内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5-74页 |
4.1 MVB16的制备及表征 | 第35-40页 |
4.2 MVB16-DC的制备及表征 | 第40-45页 |
4.3 MV表型检测 | 第45-46页 |
4.4 MV介导的体外免疫化疗作用考察 | 第46-51页 |
4.5 MV的体内分布考察 | 第51-53页 |
4.6 MV介导的免疫化疗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53-56页 |
4.7 MV介导的免疫化疗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 第56-62页 |
4.8 MV对肿瘤转移的抑制 | 第62-66页 |
4.9 MV对肝癌腹水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66-69页 |
4.10 MV的体内安全性考察 | 第69-74页 |
5 讨论 | 第74-76页 |
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第二章 树突状细胞来源的仿生纳米囊泡介导的热疗化疗联合抗肿瘤研究 | 第84-128页 |
1 引言 | 第84-85页 |
2 材料和仪器 | 第85-87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85-86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86-87页 |
2.3 实验动物 | 第87页 |
2.4 实验细胞 | 第8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87-95页 |
3.1 仿生纳米囊泡NV的制备 | 第87-88页 |
3.2 NV的表征 | 第88-90页 |
3.3 体外光热效应考察 | 第90页 |
3.4 肿瘤细胞对NV的摄取 | 第90-91页 |
3.5 NV对巨噬细胞吞噬的逃逸作用 | 第91页 |
3.6 肿瘤细胞内升温 | 第91页 |
3.7 细胞内ROS水平检测 | 第91-92页 |
3.8 NV介导的热疗化疗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 | 第92-93页 |
3.9 NV的体内分布 | 第93页 |
3.10 体内热疗效应考察 | 第93-94页 |
3.11 热疗化疗体内协同抗肿瘤作用 | 第94页 |
3.12 NV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 第94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95-122页 |
4.1 NV的制备及表征 | 第95-102页 |
4.2 体外光热效应研究 | 第102-104页 |
4.3 肿瘤细胞对NV的摄取 | 第104-106页 |
4.4 NV对巨噬细胞吞噬的逃逸作用 | 第106-108页 |
4.5 细胞内光热效应研究 | 第108-109页 |
4.6 NV介导的热疗化疗体外抗肿瘤作用 | 第109-111页 |
4.7 NV的体内生物分布 | 第111-114页 |
4.8 体内热疗效应 | 第114-116页 |
4.9 NV介导的热疗化疗体内抗肿瘤作用 | 第116-120页 |
4.10 NV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 第120-122页 |
5 讨论 | 第122-123页 |
6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综述 | 第131-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