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旅游超级IP探索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语境下关于IP涵义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语境下关于IP与旅游融合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2.1 区域性旅游超级IP相关概念与含义 | 第19-20页 |
2.1.1 国内语境下的IP | 第19页 |
2.1.2 区域性旅游超级IP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2.1 旅游吸引物理论 | 第20-22页 |
2.2.2 社会构建理论 | 第22-24页 |
2.2.3 故事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场景理论 | 第25-26页 |
2.2.5 拟剧理论 | 第26页 |
2.3 区域性旅游超级IP塑造路径 | 第26-33页 |
2.3.1 区域性旅游超级IP肌理构成 | 第27-29页 |
2.3.2 区域性旅游超级IP内容表达 | 第29-30页 |
2.3.3 区域性旅游超级IP路径达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延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文化肌理分析 | 第33-43页 |
3.1 延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总体评价 | 第33-34页 |
3.2 游客视角的延安市旅游发展现状感知 | 第34-39页 |
3.3 延安市文化肌理分析 | 第39-43页 |
3.3.1 窑居文化肌理分析 | 第39页 |
3.3.2 饮食文化肌理分析 | 第39-40页 |
3.3.3 黄河文化肌理分析 | 第40页 |
3.3.4 边塞文化肌理分析 | 第40页 |
3.3.5 工业文化肌理分析 | 第40-41页 |
3.3.6 红色文化肌理分析 | 第41页 |
3.3.7 黄帝文化肌理分析 | 第41-42页 |
3.3.8 艺术文化肌理分析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延安市旅游超级IP场景内容设计 | 第43-55页 |
4.1 物理需求维度场景设计 | 第43-45页 |
4.1.1 生活场景 | 第44-45页 |
4.2 精神需求维度场景设计 | 第45-53页 |
4.2.1 黄河场景 | 第45-46页 |
4.2.2 运动场景 | 第46-47页 |
4.2.3 军事场景 | 第47-48页 |
4.2.4 工业场景 | 第48-49页 |
4.2.5 红色场景 | 第49-50页 |
4.2.6 祭祀场景 | 第50-51页 |
4.2.7 艺术场景 | 第51-53页 |
4.3 旅游超级IP全景构图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延安市旅游超级IP商业逻辑表达 | 第55-65页 |
5.1 延安市旅游超级IP产品承载 | 第55-62页 |
5.1.1 “谷将军列传”主题系列旅游商品 | 第55页 |
5.1.2 “别有洞天”创意窑洞酒店 | 第55-56页 |
5.1.3 “生活长廊”印象黄河系列产品 | 第56-57页 |
5.1.4 “龙剑杯”秦直道运动系列产品 | 第57-58页 |
5.1.5 “铁边城”古军事户外活动体验基地 | 第58页 |
5.1.6 “工业文明长子”动力地质公园 | 第58-59页 |
5.1.7 “红宝传奇”延安革命实体教科书 | 第59页 |
5.1.8 “黄帝部落”系列产品 | 第59-60页 |
5.1.9 “艺术延安”系列产品 | 第60-62页 |
5.2 延安市旅游超级IP变现模式 | 第62-65页 |
5.2.1 商业变现 | 第62-63页 |
5.2.2 商业溢价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6.1.2 论文创新 | 第65-6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66-67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 延安市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