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部分 无催化剂条件下醛氧化成酸 | 第8-41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羧酸类化合物的介绍 | 第9-14页 |
| 1.2.1 羧酸类化合物的简介 | 第9页 |
| 1.2.2 羧酸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9-11页 |
| 1.2.3 羧酸类化合物主要合成方法 | 第11-14页 |
| 1.3 羧酸类化合物主要合成方法总结 | 第14-15页 |
| 1.4 本部分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7-19页 |
| 2.1.1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17-19页 |
| 2.2 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 | 第19-22页 |
| 2.3 产物收率以及手性产物ee值(对映体过量)的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 3 分子氧的作用下将醛类物质氧化成羧酸 | 第24-37页 |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4页 |
| 3.2 “分子氧”氧化功能化醛类合成羧酸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24-27页 |
| 3.2.1 催化剂的筛选 | 第24-25页 |
| 3.2.2 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2.3 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26页 |
| 3.2.4 底物浓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3.2.5 反应体系酸碱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27页 |
| 3.3 底物的拓展 | 第27-32页 |
| 3.4 反应现象的探究 | 第32-34页 |
| 3.5 “分子氧”氧化醛成羧酸的应用:合成不对称手性胺 | 第34页 |
| 3.6 结论 | 第34-35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3.7.1 创新点 | 第35页 |
| 3.7.2 不足之处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第二部分 改造吲哚化合物提高生物活性目的的研究 | 第41-57页 |
| 1 绪论 | 第41-4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41-42页 |
| 1.2 吲哚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方法 | 第42-43页 |
| 1.3 本部分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 2.1.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 2.2 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 | 第46-47页 |
| 2.3 产物收率的计算方法 | 第47-49页 |
| 3 吲哚化合物与活性基团的合成反应 | 第49-54页 |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9-50页 |
| 3.2 反应产物TLC的显示与HPLC的结果 | 第50-52页 |
| 3.3 结论 | 第5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3.4.1 创新点 | 第52-53页 |
| 3.4.2 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1 各种羧酸产物的光谱特征数据 | 第57-60页 |
| 附录2 各种羧酸产物的光谱特征图 | 第60-71页 |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