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前人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第一部分 释“含蓄” | 第13-27页 |
第一节 释“含” | 第14-18页 |
一、“含”的文字梳理及“含玉”传统 | 第14-15页 |
二、“含玉”文化心理阐释 | 第15-18页 |
第二节 释“蓄” | 第18-22页 |
一、“蓄”的文字梳理 | 第18-19页 |
二、“蓄”的文化心理阐释 | 第19-22页 |
第三节 释“含蓄”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是有真宰”——《二十四诗品——含蓄》新解 | 第23-27页 |
第二部分 “含蓄诗学”理论构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含蓄诗学”系统论 | 第27-29页 |
第二节“含蓄诗学”形象论 | 第29-33页 |
第三节“含蓄诗学”创作论与接受论 | 第33-37页 |
第三部分 “含蓄诗学”的影响与意义 | 第37-40页 |
第一节 “含蓄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二节“含蓄诗学”对中国当代诗学建设的意义 | 第38-40页 |
结语:走向“含蓄诗学”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