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OFDI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 | 第14-15页 |
1.2.2 技术创新绩效的测度 | 第15-16页 |
1.2.3 吸收能力的测度及其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中的作用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光伏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5 文献评述与总结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吸收能力、企业因素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 | 第20-3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2.1.1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 第20页 |
2.1.2 光伏产业链与产业技术分解 | 第20-21页 |
2.1.3 对外直接投资 | 第21-22页 |
2.1.4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第22页 |
2.1.5 吸收能力 | 第22-23页 |
2.2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企业层面因素分析 | 第23-27页 |
2.2.1 研发投入 | 第23-25页 |
2.2.2 企业规模 | 第25页 |
2.2.3 企业盈利能力 | 第25-26页 |
2.2.4 企业偿债能力 | 第26-27页 |
2.2.5 企业年龄 | 第27页 |
2.3 OFDI逆向技术溢出在吸收能力作用下的传导机制分析 | 第27-32页 |
2.3.1 海外研发反馈机制 | 第27-28页 |
2.3.2 经营成果反馈机制 | 第28-29页 |
2.3.3 海外子公司本土化反馈机制 | 第29-30页 |
2.3.4 OFDI的公共品特性外溢机制 | 第30页 |
2.3.5 逆向溢出机制的相互作用 | 第30-32页 |
第3章 我国光伏上市公司OFDI发展现状与技术水平分析 | 第32-42页 |
3.1 我国光伏上市公司概况 | 第32-33页 |
3.2 我国光伏上市公司OFDI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3.2.1 我国光伏上市公司OFDI的规模 | 第33-34页 |
3.2.2 我国光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与去向分析 | 第34-36页 |
3.3 光伏上市公司技术变动趋势 | 第36-39页 |
3.3.1 骨干光伏企业新技术应用情况 | 第36-37页 |
3.3.2 我国光伏上市公司技术现状分析 | 第37-39页 |
3.4 我国光伏上市公司OFDI规模与技术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39-42页 |
3.4.1 线性图分析 | 第40页 |
3.4.2 协整分析 | 第40-41页 |
3.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1-42页 |
第4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光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50页 |
4.1 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第42-44页 |
4.2.1 因变量 | 第42-43页 |
4.2.2 核心解释变量 | 第43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43-44页 |
4.3 实证检验结果 | 第44-50页 |
4.3.1 相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 第44页 |
4.3.2 全样本回归结果 | 第44-48页 |
4.3.3 分上市地点回归结果 | 第48-50页 |
第5章 吸收能力、OFDI与光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门槛效应 | 第50-62页 |
5.1 门槛模型设定与估计检验 | 第50-52页 |
5.1.1 门槛模型设定 | 第50-51页 |
5.1.2 门槛效应检验 | 第51-52页 |
5.2 门槛值确定 | 第52-53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3-62页 |
5.3.1 研发资金投入的吸收作用与门槛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3.2 研发劳动投入的吸收作用与门槛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3.3 企业规模的吸收作用与门槛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3.4 企业盈利能力的吸收作用与门槛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3.5 企业历史积累的吸收作用与门槛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第6章 光伏企业利用OFDI提升技术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62-66页 |
6.1 充分利用OFDI提升技术水平 | 第62-63页 |
6.1.1 国家层面的建议:出台配套政策,加大研发补贴 | 第62页 |
6.1.2 企业层面的建议:以OFDI的形式积极“走出去” | 第62-63页 |
6.2 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吸收能力 | 第63-66页 |
6.2.1 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 第63页 |
6.2.2 加强研发劳动投入与利用率,提升人均研发资本占有率 | 第63-64页 |
6.2.3 平衡企业历史积累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 第64页 |
6.2.4 平衡企业盈利、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 第64-65页 |
6.2.5 合理利用杠杆效应,控制偿债风险 | 第65-6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7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7.2 论文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