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14页 |
第一章 艰难的联结:主题辨析 | 第14-22页 |
第一节 检视“主题丛” | 第14-19页 |
一、多维主题并存的格局 | 第14-18页 |
二、贯通性主题存在的可能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跨文化交流学视野的引入 | 第19-22页 |
一、关于跨文化交流学 | 第19-20页 |
二、“联结”(connection)的内涵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艰难的联结:文本表征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印度之行》的模式 | 第22-31页 |
一、文本与“U 形”模式的同构 | 第22-24页 |
二、文本叙事表征的四个单元 | 第24-29页 |
三、文本的“理性寻求”模式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福斯特其它小说对“联结”的探寻 | 第31-39页 |
一、福斯特长篇小说的主题进程 | 第31-35页 |
二、福斯特长篇小说的总体特点 | 第35-39页 |
第三章 艰难的联结:理论回应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架设“联结”之桥的不同策略 | 第39-42页 |
一、自由人文主义的策略 | 第39-40页 |
二、反殖民主义的政治策略 | 第40页 |
三、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 | 第40-41页 |
四、多元文化论的策略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另一种理念: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 第42-48页 |
一、跨文化障碍存在的原因 | 第42-44页 |
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启示 | 第44-48页 |
结语:联结是一个远大的目标 | 第48-49页 |
附录 E.M.福斯特小说译介情况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