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引言 | 第8-10页 |
1.2 微通道中两相流流型 | 第10-14页 |
1.2.1 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流 | 第10-12页 |
1.2.2 微通道中液液两相流 | 第12-14页 |
1.3 微通道中液液弹状流的研究 | 第14-19页 |
1.3.1 弹状/滴状流的形成 | 第15-16页 |
1.3.2 微通道中弹状流的流体力学研究 | 第16-19页 |
1.4 数值模拟中常用的计算区域 | 第19-20页 |
1.4.1 固定框架 | 第19页 |
1.4.2 两相移动框架 | 第19-20页 |
1.4.3 单相移动框架 | 第20页 |
1.5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数值模型与算法 | 第22-30页 |
2.1 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2 几何模型 | 第23-24页 |
2.3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2.4 数值方法 | 第25-26页 |
2.5 初始化条件 | 第26页 |
2.6 网格独立性检查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第3章 微通道中液液弹状流的形成机制 | 第30-38页 |
3.1 Ca较小时:挤压机理 | 第30-34页 |
3.2 Ca较大时:剪切机理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操作条件、入口形状及尺寸对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8-56页 |
4.1 液弹长度 | 第38-43页 |
4.1.1 毛细管数(Ca)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2 分散相与连续相体积流量的影响 | 第42页 |
4.1.3 关系式 | 第42-43页 |
4.2 液膜厚度 | 第43-48页 |
4.2.1 液弹长度对液膜厚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液膜厚度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4.3 分散相液弹速度 | 第48-49页 |
4.4 不同入口几何形状对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49-53页 |
4.4.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4.4.2 流体力学参数 | 第50-53页 |
4.5 不同入口尺寸对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3页 |
4.5.2 流体力学参数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液液弹状流中的内部循环 | 第56-64页 |
5.1 液液弹状流的速度场 | 第56-58页 |
5.2 循环模式 | 第58-60页 |
5.3 循环时间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8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符号说明 | 第76-78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