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0-3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国内对行政垄断的研究 | 第22-28页 |
·对中国烟草产业的研究综述 | 第28-33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36-38页 |
第2章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的程度 | 第38-56页 |
·行业性行政垄断程度 | 第38-50页 |
·制度因素 | 第39-41页 |
·结构因素 | 第41-47页 |
·企业行为 | 第47-49页 |
·实证结果 | 第49-50页 |
·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 | 第50-56页 |
·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动因与表现 | 第50-51页 |
·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的测量及结果 | 第51-56页 |
第3章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的效率 | 第56-90页 |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的生产效率 | 第56-68页 |
·中国卷烟企业技术效率水平测量 | 第56-65页 |
·中国卷烟工业行政垄断效率测度 | 第65-67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的租值耗散 | 第68-81页 |
·租值耗散的一般理论 | 第68-69页 |
·行政垄断租值耗散的一般理论 | 第69-70页 |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租值耗散的构成 | 第70-73页 |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租值耗散的实证研究 | 第73-81页 |
·中国烟草产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81-90页 |
·产业绩效决定因素的已有研究 | 第81-83页 |
·中国烟草产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 | 第83-90页 |
第4章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变迁的机制 | 第90-106页 |
·制度变迁的动力-阻力模型 | 第90-94页 |
·制度变迁的界定 | 第91页 |
·基本模型 | 第91-94页 |
·阻力集团及其既得利益 | 第94-98页 |
·行业管理部门 | 第94-95页 |
·地方政府 | 第95-97页 |
·烟草企业 | 第97-98页 |
·动力集团及其既得损失 | 第98-102页 |
·外国资本 | 第98-99页 |
·公共卫生 | 第99-100页 |
·烟农 | 第100-101页 |
·烟民 | 第101-102页 |
·两种力量的对比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烟草产业治理模式的选择及国际比较 | 第106-121页 |
·烟草产业治理模式的选择:理论模型 | 第106-111页 |
·烟草治理模式选择的短期均衡 | 第108-109页 |
·烟草治理模式选择的长期均衡 | 第109-111页 |
·烟草产业国家治理模式的分类及其比较 | 第111-117页 |
·完全国家专卖模式 | 第112-113页 |
·不完全国家专卖模式 | 第113-114页 |
·市场主导模式 | 第114-115页 |
·完全市场化模式 | 第115-117页 |
·我国烟草产业治理模式的选择及未来改革方向 | 第117-120页 |
·我国烟草产业国家专卖模式的选择 | 第117-118页 |
·中国烟草产业治理模式的未来改革方向 | 第118-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改革的对策 | 第121-131页 |
·通过政企分开打破中国烟草产业的行业性行政垄断 | 第121-123页 |
·通过调整财税制度打破中国烟草产业的地区性行政垄断 | 第123-124页 |
·通过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 | 第124-126页 |
·通过联合重组、建立区域大集团打破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 | 第126-127页 |
·依据品牌力量打破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 | 第127-128页 |
·通过推动烟草企业"走出去"打破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 | 第128-129页 |
·依据法律手段打破中国烟草产业行政垄断 | 第129-131页 |
第7章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31-135页 |
·结论 | 第131-134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5-1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