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其工作原理 | 第10-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页 |
1.3 阵列微结构表面摩擦理论及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典型阵列微结构表面形貌 | 第13-14页 |
1.3.2 阵列微结构表面耐磨损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 阵列微结构表面的制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1 微细电解加工 | 第18页 |
1.4.2 表面喷丸处理 | 第18-19页 |
1.4.3 电火花成形加工 | 第19页 |
1.4.4 LIGA技术 | 第19-20页 |
1.4.5 激光加工技术 | 第20-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阵列微结构表面摩擦过程有限元仿真 | 第24-33页 |
2.1 阵列微结构摩擦副的有限元模型构建 | 第24-29页 |
2.1.1 建立阵列微结构模型 | 第24-27页 |
2.1.2 摩擦副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2.1.3 摩擦副材料参数 | 第28页 |
2.1.4 摩擦副网格划分 | 第28页 |
2.1.5 定义边界条件和施加载荷 | 第28-29页 |
2.2 阵列微结构表面摩擦过程仿真分析 | 第29-32页 |
2.2.1 光滑副和阵列微结构摩擦副接触应力分析 | 第29-31页 |
2.2.2 光滑副和阵列微结构摩擦副摩擦过程应力分析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激光加工温度场分析 | 第33-43页 |
3.1 ANSYS软件介绍 | 第33页 |
3.2 温度场模拟 | 第33-36页 |
3.2.1 激光刻蚀作用 | 第33-34页 |
3.2.2 建立分析模型,划分网格 | 第34-35页 |
3.2.3 定义材料属性 | 第35页 |
3.2.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35页 |
3.2.5 激光热源载荷的加载 | 第35-3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3.3.1 定点热源温度场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3.3.2 移动热源温度场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阵列微结构激光加工工艺试验研究 | 第43-65页 |
4.1 激光加工工艺试验准备 | 第43-46页 |
4.1.1 激光加工系统 | 第43-45页 |
4.1.2 观测设备 | 第45-46页 |
4.2 JHM-1GXY-500 型 YAG 激光加工机工艺试验研究 | 第46-56页 |
4.2.1 离焦量对微结构质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2 加工时间对微结构质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3 脉宽对微结构质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4 激光脉冲能量对微结构质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5 频率对微结构质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6 扫描速度对微结构质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7 确定工艺参数 | 第55-56页 |
4.3 DPL20-532 半导体泵浦倍频 YAG 激光器加工工艺试验研究 | 第56-63页 |
4.3.1 扫描速度对微坑质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激光脉冲能量对微坑质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 频率对微坑质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4 重复次数对微坑质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5 正交试验设计 | 第60-63页 |
4.4 表面抛光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阵列微结构表面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 第65-83页 |
5.1 试验方案 | 第65-69页 |
5.1.1 摩擦磨损试验设备 | 第65-66页 |
5.1.2 设计试验方案 | 第66-69页 |
5.2 不同阵列微结构的摩擦磨损对比 | 第69-71页 |
5.2.1 磨损层厚度变化 | 第69-71页 |
5.2.2 磨损量的变化 | 第71页 |
5.3 阵列凹坑微结构几何参数对试件耐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71-76页 |
5.3.1 微坑间距对试件耐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2 微坑直径对试件耐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 耐磨损作用分析 | 第76-81页 |
5.5 织构面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81-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84-85页 |
6.3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89-90页 |
A: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89页 |
B:参加项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