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铣削加工及铣床论文

微铣削加工关键技术及加工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微铣削加工的意义第12-17页
    1.2 微铣削加工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6页
        1.2.1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未变形切屑厚度的研究第17-19页
        1.2.2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铣削力预测模型的研究第19-21页
        1.2.3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瞬时刀具挠度变形第21-23页
        1.2.4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动力学建模和稳定性分析第23-25页
        1.2.5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表面形貌模型的研究第25-26页
    1.3 论文组织结构第26-29页
第2章 微铣削加工未变形切削厚度模型研究第29-54页
    2.1 刀具跳动对微铣削加工未变形切削厚度的影响第29页
    2.2 刀具跳动分类及其定义第29-31页
    2.3 基于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瞬时未变形切削厚度模型第31-39页
        2.3.1 微铣削加工过程几何参数定义第31-33页
        2.3.2 基于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的理论未变形切削厚度模型第33-36页
        2.3.3 未变形切削厚度模型的切入角及切出角计算第36-39页
    2.4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刀具跳动参数识别第39-48页
        2.4.1 刀具跳动参数的直接测量法第40-44页
        2.4.2 刀具跳动参数的实验-理论分析结合法第44-48页
    2.5 刀具跳动对微铣削加工未变形切削厚度的影响第48-52页
    2.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微铣削力理论模型及实验研究第54-83页
    3.1 微铣削力模型建立的研究意义第54页
    3.2 微铣削加工机理的研究第54-57页
    3.3 考虑底部切削效应的微铣削力理论模型第57-62页
        3.3.1 剪切效应主导区域内的铣削力理论模型第58-61页
        3.3.2 耕犁效应主导区域内的铣削力理论模型第61-62页
    3.4 基于考虑底部切削效应的微铣削力模型的刀具跳动系数校正识别第62-64页
    3.5 微铣削力系数识别第64-67页
    3.6 微铣削力实验研究第67-81页
        3.6.1 实验设备及铣削力测试系统第67-72页
        3.6.2 微铣削力预测与实验验证第72-81页
    3.7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4章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瞬时刀具挠度变形的研究第83-102页
    4.1 瞬时刀具挠度变形对微铣削加工过程的影响第83页
    4.2 微铣削加工过程的刀具挠度变形的基本假设第83-85页
    4.3 瞬时微铣削载荷对刀具特定方向挠度变形作用机理第85-92页
    4.4 微铣削加工刀具挠度变形的仿真与实验第92-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微铣削动力学建模与稳定性分析第102-139页
    5.1 动态微铣削稳定性对加工过程的影响第102-103页
    5.2 动态微铣削加工系统的数学模型第103-108页
    5.3 用于微铣削稳定性预报的全离散法第108-112页
    5.4 微铣削加工过程阻尼系数辨识第112-114页
    5.5 包含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稳定性预测与分析第114-118页
    5.6 微铣削加工动力学模型验证与稳定性分析的实验第118-138页
        5.6.1 动态微铣削加工系统模态参数识别第118-123页
        5.6.2 微铣削加工过程稳定性叶瓣图预测与分析第123-129页
        5.6.3 微铣削加工过程稳定性实验第129-138页
    5.7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6章 微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研究第139-167页
    6.1 影响微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第139页
    6.2 微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模型与仿真分析第139-149页
        6.2.1 微铣刀切削刃轨迹方程第140-143页
        6.2.2 微铣削加工过程表面粗糙度仿真算法第143-149页
    6.3 微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仿真结果与实验验证第149-166页
        6.3.1 微铣削实验第149-152页
        6.3.2 微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第152-158页
        6.3.3 微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分析第158-166页
    6.4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82-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作者简介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TiO2和Co3O4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异形种子在气力滚筒式排种器中的吸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