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农药工业论文--杀虫剂论文

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9页
    1.1 农业概述第11-15页
        1.1.1 农业定义第11页
        1.1.2 农业的发展历程第11-13页
            1.1.2.1 简单分类第11页
            1.1.2.2 世界地域分类第11-13页
                1.1.2.2.1 种植园农业第11-12页
                1.1.2.2.2 水稻农业第12页
                1.1.2.2.3 谷物家畜农业第12页
                1.1.2.2.4 地中海农业第12-13页
                1.1.2.2.5 市场园艺农业第13页
        1.1.3 农药在农业中的作用第13-15页
            1.1.3.1 农药的正面影响第13-14页
            1.1.3.2 农药的负面影响第14页
            1.1.3.3 采取的克服措施第14页
            1.1.3.4 科学评价农药第14-15页
    1.2 农药概述第15-17页
        1.2.1 农药的定义第15页
        1.2.2 农药的发展历程第15-16页
        1.2.3 农药的分类第16-17页
            1.2.3.1 杀虫剂分类第16页
            1.2.3.2 杀菌剂分类第16页
            1.2.3.3 除草剂分类第16页
            1.2.3.4 杀鼠剂分类第16-17页
            1.2.3.5 植物性农药第17页
        1.2.4 农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第17页
    1.3 杀虫剂概况第17-22页
        1.3.1 杀虫剂的分类第17-19页
            1.3.1.1 有机磷类杀虫剂第17-18页
            1.3.1.2 有机氯类杀虫剂第18页
            1.3.1.3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第18页
            1.3.1.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第18页
            1.3.1.5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第18-19页
            1.3.1.6 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第19页
            1.3.1.7 生物源杀虫剂第19页
            1.3.1.8 其他类杀虫剂第19页
        1.3.2 杀虫剂的发展历程第19-20页
        1.3.3 杀虫剂的发展趋势第20页
        1.3.4 杀虫剂的作用机制第20-21页
        1.3.5 合成杀虫剂面临的主要问题第21页
        1.3.6 杀虫剂的发展前景第21-22页
    1.4 新农药的创制第22-24页
        1.4.1 新农药的创制途径第22-24页
            1.4.1.1 类同合成法第22-23页
            1.4.1.2 随机合成筛选法第23页
            1.4.1.3 生物合理设计法第23页
            1.4.1.4 天然活性物模拟法第23-24页
        1.4.2 新农药创制的热点第24页
    1.5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第24-26页
        1.5.1 氯虫苯甲酰胺介绍第24页
        1.5.2 氯虫苯甲酰胺的理化性质第24-25页
        1.5.3 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第25-26页
        1.5.4 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范围第26页
    1.6 杀虫剂生物活性测试方法概述第26-29页
        1.6.1 杀虫剂生物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第26-27页
        1.6.2 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第27页
            1.6.2.1 杀虫剂毒力测定方法介绍第27页
            1.6.2.2 按照作用方式分类第27页
        1.6.3 试验结果的调查方法第27-29页
            1.6.3.1 目测法第27-28页
            1.6.3.2 计数法第28页
            1.6.3.3 定量测量法第28页
            1.6.3.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法第28-29页
第2章 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第29-64页
    2.1 实验仪器试剂来源及化合物分析方法第29-31页
        2.1.1 实验仪器第29页
        2.1.2 分析及纯化方法第29页
        2.1.3 实验药品来源第29-31页
    2.2 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Ⅰ)的合成第31-38页
        2.2.1 设计思想第31-32页
        2.2.2 合成路线第32-33页
        2.2.3 系列化合物(Ⅰ)的制备第33-38页
            2.2.3.1 中间体1的制备第33-34页
            2.2.3.2 中间体2的制备第34-35页
                2.2.3.2.1 中间体2a的制备第34页
                2.2.3.2.2 中间体2b的制备第34页
                2.2.3.2.3 中间体2c的制备第34-35页
            2.2.3.3 中间体3的制备第35页
            2.2.3.4 中间体4的制备第35-36页
            2.2.3.5 中间体5的制备第36页
            2.2.3.6 中间体6的制备第36页
            2.2.3.7 中间体7的制备第36-37页
            2.2.3.8 中间体8的制各第37页
            2.2.3.9 最终产物(Ⅰ)的制备第37-38页
    2.3 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Ⅱ)的合成第38-45页
        2.3.1 化合物结构与通式第38-40页
        2.3.2 系列化合物(Ⅱ)的制备第40-45页
            2.3.2.1 化合物Ⅱ-1~Ⅱ-6的制备第40-42页
                2.3.2.1.1 合成路线第40-41页
                2.3.2.1.2 中间体1的制备第41页
                2.3.2.1.3 中间体3的制备第41-42页
                    2.3.2.1.3.1 中间体3a的制备第41页
                    2.3.2.1.3.2 中间体3b的制备第41-42页
                2.3.2.1.4 最终产物Ⅱ-1~Ⅱ-6的制备第42页
            2.3.2.2 化合物Ⅱ-7~Ⅱ-18的制备第42-44页
                2.3.2.2.1 合成路线第42-43页
                2.3.2.2.2 中间体6的制备第43页
                2.3.2.2.3 最终产物Ⅱ-7~Ⅱ-18的制备第43-44页
            2.3.2.3化合物Ⅱ-19~Ⅱ-30的制备第44-45页
                2.3.2.3.1 化合物Ⅱ-19的制备第44页
                2.3.2.3.2 化合物Ⅱ-25的制备第44-45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63页
        2.4.1 系列(Ⅰ)中中间体3的合成第45-47页
            2.4.1.1 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第45-46页
            2.4.1.2 溶剂选择对收率的影响第46页
            2.4.1.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46-47页
            2.4.1.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47页
            2.4.1.5 小结第47页
        2.4.2 系列(Ⅰ)最终产物的合成第47-50页
            2.4.2.1 反应机理第48页
            2.4.2.2 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第48页
            2.4.2.3 溶剂选择对收率的影响第48-49页
            2.4.2.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49页
            2.4.2.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49-50页
            2.4.2.6 小结第50页
        2.4.3 系列化合物(Ⅰ)和(Ⅱ)的物理性质第50-52页
        2.4.4 系列化合物(Ⅰ)和(Ⅱ)的结构鉴定第52-62页
            2.4.4.1 红外光谱分析第52-55页
            2.4.4.2 核磁数据第55-59页
            2.4.4.3 元素分析第59-61页
            2.4.4.4 小结第61-62页
        2.4.5 系列化合物(Ⅰ)和(Ⅱ)的生物活性测试第62-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附录第70-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6-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卤阻燃ABS的性能与阻燃机理研究
下一篇:喷昔洛韦的合成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