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

中国区域碳减排分解与行业减碳研究

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7页
第1章 绪论第18-27页
    1.1 选题背景第18-19页
    1.2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第19-24页
        1.2.1 碳排放影响因素综述第19-20页
        1.2.2 碳排放分配方法综述第20-21页
        1.2.3 行业碳排放特征分析综述第21-22页
        1.2.4 碳减排有关机制和政策综述第22-23页
        1.2.5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第24-27页
        1.3.1 研究内容第24页
        1.3.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3.3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2章 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分解方法第27-40页
    2.1 碳排放计算方法第27-29页
    2.2 碳排放影响因素第29-33页
        2.2.1 碳排放影响因素类型第29-30页
        2.2.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第30-33页
    2.3 区域碳减排分解方法第33-38页
    2.4 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方法第38-40页
第3章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节能减排目标第40-57页
    3.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第40-43页
        3.1.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第40-41页
        3.1.2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41-43页
    3.2 中国能源消耗现状第43-50页
        3.2.1 能源消费状况第43-45页
        3.2.2 能源消费结构第45-48页
        3.2.3 区域能源消费现状第48-50页
    3.3 中国碳排放现状第50-53页
    3.4 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第53-57页
        3.4.1 全国性约束目标第54-55页
        3.4.2 各地区能耗、碳排放“双控”目标第55-57页
第4章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第57-67页
    4.1 灰色关联分析法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第57页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过程第57-59页
    4.3 灰色关联分析法结果分析第59-61页
    4.4 LMDI因素分解法及数据来源第61-62页
    4.5 LMDI因素分解法计算过程第62-63页
    4.6 LMDI因素分解法结果分析第63-66页
        4.6.1 因素变化程度分析第63-65页
        4.6.2 因素变化贡献率分析第65-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中国碳减排分解与行业减碳分析第67-99页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67-72页
        5.1.1 人口总量第67-69页
        5.1.2 国内生产总值(GDP)第69页
        5.1.3 能源消费总量第69页
        5.1.4 初始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方案第69-72页
    5.2 基于DEA模型的“十三五”省际减排方案效率评价第72-74页
    5.3 基于ZSG-DEA模型的中国区域减排方案优化第74-83页
        5.3.1 ZSG-DEA模型计算过程第74-76页
        5.3.2 ZSG-DEA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76-82页
        5.3.3 ZSG-DEA模型计算验证性结果第82-83页
    5.4 基于低碳发展弹性系数的行业现状碳减排压力分析第83-98页
        5.4.1 数据选取与方法说明第85-87页
        5.4.2 重点工业分行业选择第87-90页
        5.4.3 重点工业分行业低碳发展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90-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99-106页
    6.1 研究结论第99-101页
    6.2 减排政策建议第101-104页
        6.2.1 基于国家层面的减排政策建议第101-102页
        6.2.2 基于区域层面的减排政策建议第102-104页
    6.3 研究特色第104-105页
        6.3.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第104页
        6.3.2 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第104页
        6.3.3 实证研究的政策指导意义第104-105页
    6.4 不足与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附录 研究生阶段科研情况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父母喂养风格与喂养行为的关系:感知孩子体重的中介效应
下一篇: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学过程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