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 第19-24页 |
1.2.1 碳排放影响因素综述 | 第19-20页 |
1.2.2 碳排放分配方法综述 | 第20-21页 |
1.2.3 行业碳排放特征分析综述 | 第21-22页 |
1.2.4 碳减排有关机制和政策综述 | 第22-23页 |
1.2.5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分解方法 | 第27-40页 |
2.1 碳排放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2.2 碳排放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2.2.1 碳排放影响因素类型 | 第29-30页 |
2.2.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2.3 区域碳减排分解方法 | 第33-38页 |
2.4 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第3章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节能减排目标 | 第40-57页 |
3.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 第40-43页 |
3.1.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 第40-41页 |
3.1.2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41-43页 |
3.2 中国能源消耗现状 | 第43-50页 |
3.2.1 能源消费状况 | 第43-45页 |
3.2.2 能源消费结构 | 第45-48页 |
3.2.3 区域能源消费现状 | 第48-50页 |
3.3 中国碳排放现状 | 第50-53页 |
3.4 中国节能减排目标 | 第53-57页 |
3.4.1 全国性约束目标 | 第54-55页 |
3.4.2 各地区能耗、碳排放“双控”目标 | 第55-57页 |
第4章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57-67页 |
4.1 灰色关联分析法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57页 |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过程 | 第57-59页 |
4.3 灰色关联分析法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4.4 LMDI因素分解法及数据来源 | 第61-62页 |
4.5 LMDI因素分解法计算过程 | 第62-63页 |
4.6 LMDI因素分解法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4.6.1 因素变化程度分析 | 第63-65页 |
4.6.2 因素变化贡献率分析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中国碳减排分解与行业减碳分析 | 第67-99页 |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67-72页 |
5.1.1 人口总量 | 第67-69页 |
5.1.2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第69页 |
5.1.3 能源消费总量 | 第69页 |
5.1.4 初始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方案 | 第69-72页 |
5.2 基于DEA模型的“十三五”省际减排方案效率评价 | 第72-74页 |
5.3 基于ZSG-DEA模型的中国区域减排方案优化 | 第74-83页 |
5.3.1 ZSG-DEA模型计算过程 | 第74-76页 |
5.3.2 ZSG-DEA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82页 |
5.3.3 ZSG-DEA模型计算验证性结果 | 第82-83页 |
5.4 基于低碳发展弹性系数的行业现状碳减排压力分析 | 第83-98页 |
5.4.1 数据选取与方法说明 | 第85-87页 |
5.4.2 重点工业分行业选择 | 第87-90页 |
5.4.3 重点工业分行业低碳发展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0-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9-10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6.2 减排政策建议 | 第101-104页 |
6.2.1 基于国家层面的减排政策建议 | 第101-102页 |
6.2.2 基于区域层面的减排政策建议 | 第102-104页 |
6.3 研究特色 | 第104-105页 |
6.3.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 第104页 |
6.3.2 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 第104页 |
6.3.3 实证研究的政策指导意义 | 第104-105页 |
6.4 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 研究生阶段科研情况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