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二)新媒体与“非遗”传播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三)社会化媒体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 | 第17-40页 | 
| 一、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整体概况 | 第17-23页 | 
| (一)河南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遗”概况 | 第18-20页 | 
| (二)河南省级传统戏剧类“非遗”概况 | 第20-23页 | 
| 二、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生存状况堪忧 | 第23-28页 | 
| (一)国家级二夹弦生存状况 | 第23-24页 | 
| (二)省级锣卷戏生存现状 | 第24-25页 | 
| (三)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传承问题 | 第25-28页 | 
| 三、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现状 | 第28-40页 | 
| (一)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进程 | 第28-38页 | 
| (二)现有保护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方式的转型 | 第40-44页 | 
| 一、社会化媒体为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播提供可能性 | 第40-42页 | 
| (一)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 | 第40页 | 
| (二)社会化媒体的相关理论支撑 | 第40-41页 | 
| (三)社会化媒体为“非遗”传播提供的可能性 | 第41-42页 | 
| 二、网络传播模式演进过程 | 第42-43页 | 
| (一)以Web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播模式 | 第42页 | 
| (二)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定向索取”传播模式 | 第42页 | 
| (三)以社会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户”传播模式 | 第42-43页 | 
| 三、从传统保护方式向活态传承转型 | 第43-44页 | 
| (一)传统保护方式难以有效传承 | 第43页 | 
| (二)活态传承:激活人的参与热情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河南传统戏剧类“非遗”活态传承的社会化媒体体系构建 | 第44-56页 | 
| 一、SoLoMo背景下的“非遗”传播平台搭建 | 第44-50页 | 
| (一)SoLoMo背景下社会化媒体发展迅速 | 第44-45页 | 
| (二)社会化媒体为“非遗”传承主体提供路径 | 第45-50页 | 
| 二、大数据:社会化媒体“非遗”传播的源动力 | 第50-52页 | 
|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功能 | 第50-51页 | 
| (二)社会化媒体平台大数据的运用 | 第51-52页 | 
| 三、制定社会化媒体传播机制,保障可持续传承 | 第52-53页 | 
| (一)传播主体认证机制 | 第52-53页 | 
| (二)内容把控机制 | 第53页 | 
| (三)舆论把控机制 | 第53页 | 
| (四)群众监督机制 | 第53页 | 
| 四、活态传承体系化发展路径 | 第53-56页 | 
| (一)线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立 | 第53页 | 
| (二)连接线上与线下才是活态传承的关键 | 第53-54页 | 
| (三)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传播路径图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注释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