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雅乐起舞?--明清乐舞生群体的考察与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路径与视角 | 第10-15页 |
(一)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4页 |
(二)考察视角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走进历史的田野 | 第17-30页 |
一、概念界定:乐舞、雅乐舞与乐舞生 | 第17-18页 |
(一)何为“乐舞” | 第17页 |
(二)何为“雅乐舞” | 第17-18页 |
(三)何为“明清乐舞生” | 第18页 |
二、历史的回顾 | 第18-30页 |
(一)乐舞文化的起起与落落 | 第19-25页 |
(二)乐舞教育的隐匿与浮现 | 第25-28页 |
(三)谁在为雅乐起舞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明清乐舞生及其培养模式 | 第30-44页 |
一、明清乐舞生的人员流变 | 第30-34页 |
(一)明代乐舞生:道士与儒者之争 | 第30-33页 |
(二)清代乐舞生:改羽为民 | 第33-34页 |
二、被藏匿的乐舞生的教育生活 | 第34-44页 |
(一)教育者:乐舞生自上而下的教习原则 | 第34-35页 |
(二)教育影响:乐舞生的表演信息 | 第35-40页 |
(三)乐舞生的社会地位 | 第40-44页 |
第三章 乐舞生的仕途之路 | 第44-57页 |
一、明代道士乐舞生的仕途晋升 | 第44-49页 |
(一)官员设置与晋升途径 | 第44-48页 |
(二)晋升途径的壁垒:礼官体制内的局限 | 第48-49页 |
二、清代乐舞生群体的“佾生执照” | 第49-55页 |
(一)免去府县试 | 第49页 |
(二)颁发佾生证书以证其名 | 第49-55页 |
三、乐舞生群体的其他归路 | 第55-57页 |
(一)返回原籍 | 第55-56页 |
(二)异乡赐葬 | 第56-57页 |
结语 乐舞教化的文化意蕴 | 第57-60页 |
一、乐舞文化的实践智慧:观其乐而知其政 | 第57-58页 |
二、乐舞文化的无言宿命:教化与异化 | 第58-59页 |
三、乐舞文化的崭新篇章:聚焦艺术教育的未来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