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工业机器人论文

垂直六关节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标定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标定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7-19页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8-19页
第二章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第19-35页
    2.1 建立ER3A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第19-22页
        2.1.1 ER3A机器人的D-H模型第19-20页
        2.1.2 ER3A机器人的MD-H模型第20-22页
    2.2 建立机器人的微分误差模型第22-26页
        2.2.1 机器人的微分运动学模型第22-23页
        2.2.2 建立机器人的微分误差模型第23-26页
    2.3 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及误差补偿第26-29页
        2.3.1 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算法第26-28页
        2.3.2 机器人定位误差补偿第28-29页
    2.4 机器人位姿精度计算方法第29-32页
        2.4.1 机器人的位姿精度第29-32页
    2.5 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标定方法的仿真实验第32-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位置测量系统第35-49页
    3.1 位置测量系统硬件选择第35-39页
        3.1.1 位置测量单元第35-37页
        3.1.2 数据读取模块第37-39页
    3.2 拉绳位移传感器数据读取第39-41页
    3.3 位置测量系统数据传输模块第41-43页
    3.4 位置测量系统测量原理第43-47页
        3.4.1 三线法位置测量第44-46页
        3.4.2 四线法位置测量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标定实验第49-57页
    4.1 实验平台及实验对象第49-52页
        4.1.1 硬件平台及实验对象介绍第49页
        4.1.2 标定系统软件平台第49-52页
    4.2 确定机器人的基坐标系第52-54页
        4.2.1 确定机器人基坐标系的原点位置与Z轴方向第52-53页
        4.2.2 确定机器人基坐标系的X轴和Y轴方向第53-54页
    4.3 选取机器人末端位置采样点并测量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实验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分析第57-65页
    5.1 计算机器人基坐标系第57-60页
        5.1.1 圆面的最小二乘拟合第57-59页
        5.1.2 圆面的拟合结果第59-60页
    5.2 机器人运动学参数偏差辨识第60-62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第62-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6.1 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第65-66页
    6.2 课题的下一步工作第66-67页
致谢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A 实验数据第73-8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施耐德PLC的超滤膜自控产水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Hemin-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癌症相关酶检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