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理论力学(一般力学)论文--动力学论文--摩擦理论论文

含银/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基体材料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1.2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固体润滑剂的研究概况第13-16页
        1.2.1 传统固体润滑剂第13页
        1.2.2 新型固体润滑剂第13-15页
        1.2.3 复合固体润滑剂第15-16页
    1.3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摩擦学理论的研究概况第16-21页
        1.3.1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的自润滑机理第16-18页
        1.3.2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学理论模型第18-21页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其科学内容第21-25页
        1.4.1 选题背景第21-22页
        1.4.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4.3 课题来源第22页
        1.4.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24页
        1.4.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固体润滑剂的迁移机制研究第25-48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固体润滑剂的迁移模型第25-34页
        2.2.1 固体润滑剂迁移模型的建立第25-26页
        2.2.2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的应力分析第26-30页
        2.2.3 固体润滑剂的应力分析第30-33页
        2.2.4 摩擦表面固体润滑膜厚度的数学模型第33-34页
    2.3 模型的数值计算与实验验证第34-46页
        2.3.1 固体润滑剂迁移的分析第35-37页
        2.3.2 工况条件与固体润滑剂体积分数对固体润滑剂迁移的影响第37-41页
        2.3.3 模型的实验验证第41-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固体润滑膜表面的局域损坏机制研究第48-65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滑动摩擦接触面应力的计算模型第48-53页
        3.2.1 滑动摩擦接触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3.2.2 固体润滑膜表面应力的计算模型第49-53页
    3.3 模型的数值计算与实验验证第53-64页
        3.3.1 固体润滑膜局域损坏的分析第54-55页
        3.3.2 工况条件对固体润滑膜表面局域损坏的影响第55-60页
        3.3.3 模型的实验验证第60-63页
        3.3.4 摩擦滑动接触过程中固体润滑膜表面局域损坏机制模型第63-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含银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第65-77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含银钛铝基自润滑材料表征第65-67页
    4.3 含银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第67-75页
        4.3.1 固体润滑剂体积分数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第67-69页
        4.3.2 法向载荷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第69页
        4.3.3 摩擦副材料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第69-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含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室温摩擦学性能研究第77-92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钛铝基自润滑材料表征第77-81页
        5.2.1 含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表征第78-80页
        5.2.2 含二硫化钨钛铝基自润滑材料表征第80-81页
    5.3 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室温摩擦学性能第81-91页
        5.3.1 含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室温摩擦学行为研究第82-84页
        5.3.2 石墨烯与二硫化钨润滑特性的比较研究第84-89页
        5.3.3 含二硫化钨/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润滑减摩耐磨机制第89-91页
    5.4 总结第91-92页
第六章 含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第92-109页
    6.1 引言第92页
    6.2 含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表征第92-94页
    6.3 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第94-107页
        6.3.1 含石墨烯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高温摩擦学行为研究第95-102页
        6.3.2 含石墨烯+Ti_3SiC_2钛铝基自润滑材料的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研究第102-107页
    6.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113页
    7.1 总结第109-110页
    7.2 创新点第110-111页
    7.3 展望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第122-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3-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i3Al基自润滑材料摩擦层的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四川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及其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