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内外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对策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4 总体评价 | 第18-19页 |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23-29页 |
2.2.1 资产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2.2.2 负债管理理论 | 第25-27页 |
2.2.3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与Q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比较和问题 | 第30-41页 |
3.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和QS银行资产负债现状 | 第31-38页 |
3.2.1 我国商业银行和QS银行资产负债总量现状 | 第31-33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和QS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现状 | 第33-37页 |
3.2.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 第37-38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3.1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缺乏稳定性 | 第38页 |
3.3.2 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 第38-39页 |
3.3.3 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流动性风险凸显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与Q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度量比较分析 | 第41-50页 |
4.1 基于安全性角度的比较分析 | 第41-44页 |
4.2 基于流动性角度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4.3 基于盈利性角度的比较分析 | 第45-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Q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案例分析 | 第50-59页 |
5.1 QS银行概述 | 第50页 |
5.2 Q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0-55页 |
5.2.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现状 | 第50-52页 |
5.2.2 基于“三性”指标的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现状 | 第52-55页 |
5.3 QS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55-56页 |
5.4 Q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路径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建议 | 第59-64页 |
6.1 中央银行层面 | 第59-60页 |
6.1.1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进金融创新 | 第59页 |
6.1.2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 第59-60页 |
6.2 商业银行层面 | 第60-63页 |
6.2.1 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 第60-61页 |
6.2.2 改善收入结构,发展中间业务 | 第61-62页 |
6.2.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内部制度建设 | 第62-63页 |
6.2.4 加强业务和产品创新 | 第6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