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及成因机理研究--以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致密储层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白云化作用第18-21页
        1.2.4 方沸石成因第21-2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4-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5页
    1.4 论文投入的工作量第25-26页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26-28页
        1.5.1 论文主要成果第26-27页
        1.5.2 论文创新点第27-28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8-35页
    2.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第28页
    2.2 区域地层概况第28-31页
    2.3 区域构造特征第31-33页
    2.4 油气勘探开发概况第33-35页
第3章 地层及沉积相第35-74页
    3.1 地层特征第36-50页
        3.1.1 地层界限第36-37页
        3.1.2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37-48页
        3.1.3 地层展布第48-50页
    3.2 沉积相特征第50-74页
        3.2.1 水介质条件第50-55页
        3.2.2 沉积岩石学特征第55-58页
        3.2.3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第58-61页
        3.2.4 单井沉积相分析第61-64页
        3.2.5 剖面沉积相分析第64-69页
        3.2.6 沉积相平面展布第69-70页
        3.2.7 沉积演化史第70-72页
        3.2.8 沉积相模式第72-74页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第74-98页
    4.1 压实作用及压溶作用第74-75页
    4.2 胶结作用第75-76页
    4.3 充填作用第76-79页
    4.4 重结晶作用第79页
    4.5 溶解作用第79-80页
    4.6 白云化作用第80-87页
        4.6.1 白云石产状第81-82页
        4.6.2 地球化学特征第82-87页
    4.7 方沸石的成因分析第87-98页
        4.7.1 方沸石与火山物质的关系第87页
        4.7.2 方沸石与陆源碎屑的关系第87-89页
        4.7.3 地球化学特征第89-90页
        4.7.4 结构构造特征第90页
        4.7.5 电性异常第90-91页
        4.7.6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91-92页
        4.7.7 平面分布特征第92-94页
        4.7.8 白云石与方沸石的关系第94-98页
第5章 储层的基本特征第98-130页
    5.1 常规储层特征第98-101页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98-99页
        5.1.2 储集空间类型第99-100页
        5.1.3 储层物性特征第100-101页
    5.2 非常规储层特征第101-119页
        5.2.1 储层矿物成分第105-109页
        5.2.2 储集空间类型第109-113页
        5.2.3 孔隙结构特征第113-117页
        5.2.4 储层物性特征第117-119页
    5.3 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第119-120页
    5.4 储层电性特征第120-124页
    5.5 储层的含油气性特征第124-126页
    5.6 储层脆性特征第126-130页
第6章 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第130-152页
    6.1 沉积作用第130-132页
        6.1.1 储层发育受控于古地貌第130-131页
        6.1.2 储层发育受沉积旋回的控制第131-132页
    6.2 成岩作用第132-134页
        6.2.1 白云化对储层的影响第132-133页
        6.2.2 方沸石对储层的影响第133-134页
    6.3 构造作用第134-136页
    6.4 储层致密机理第136-138页
    6.5 储层分布特征第138-142页
    6.6 致密油储层评价第142-152页
        6.6.1 烃源岩特征第142-147页
        6.6.2 有利区评价第147-152页
第7章 结论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ES-SPION磁共振对比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双sgRNA策略便利于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组改造和动物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