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质子交换膜质子电导率及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变量注释表第15-16页
1 绪论第16-25页
    1.1 背景和意义第16页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6-19页
        1.2.1 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第16-18页
        1.2.2 使用要求及质子传导机理第18-19页
    1.3 质子交换膜的种类第19-20页
    1.4 应用第20-23页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3-25页
        1.5.1 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3页
        1.5.2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2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基础第25-33页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步骤第26页
    2.2 力场及周期性边界条件第26-28页
        2.2.1 力场第26-27页
        2.2.2 Verlet数值积分算法第27页
        2.2.3 周期性边界条件第27-28页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第28-29页
    2.4 径向分布函数第29-30页
    2.5 自扩散系数的计算第30页
    2.6 热导率的计算第30-32页
        2.6.1 平衡态MD模拟方法第31页
        2.6.2 非平衡态MD模拟方法第31-32页
    2.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三种质子交换膜质子扩散性能及热导率研究第33-46页
    3.1 前言第33-35页
    3.2 质子交换膜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3.3 质子电导率第37-42页
        3.3.1 质子扩散系数及质子电导率第37-39页
        3.3.2 径向分布函数及配位数第39-42页
    3.4 热导率第42-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交联键的形成对质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第46-60页
    4.1 前言第46-47页
    4.2 交联键质子交换膜模型的建立第47-50页
    4.3 质子电导率第50-57页
        4.3.1 质子扩散系数及质子电导率第50-53页
        4.3.2 径向分布函数及配位数第53-57页
    4.4 热导率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主要结论第60页
    5.2 本文创新点第60-61页
    5.3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作者简历第69-7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品住宅价值提升以及成本控制案例研究
下一篇:天津某体育休闲公园项目财务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