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页 |
导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司法责任制的理论分析 | 第9-16页 |
第一节 司法责任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 第9-10页 |
一、司法责任制度的概念 | 第9页 |
二、司法责任制度的特点 | 第9-10页 |
第二节 司法责任制的三种理论模式 | 第10-14页 |
一、结果责任模式 | 第11-12页 |
二、程序责任模式 | 第12-13页 |
三、职业伦理责任模式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司法责任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14-16页 |
一、司法责任制与错案追究制 | 第14-15页 |
二、司法责任制与法官员额制 | 第15页 |
三、司法责任制与其他责任制度关系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地方人民法院法官司法责任制实施现状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司法责任制的构成 | 第16-19页 |
一、问责事由 | 第16页 |
二、问责主体 | 第16-17页 |
三、问责程序 | 第17-18页 |
四、责任承担方式 | 第18页 |
五、司法责任的豁免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司法责任制的历史进程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地方部分法院法官司法责任制实施现状 | 第20-23页 |
一、结案率、服判息诉率大幅提升 | 第20页 |
二、司法追责在部分冤假错案中仍显苍白 | 第20-21页 |
三、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缺陷导致司法责任制度难以具体落实 | 第21-22页 |
四、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并未在各级法院形成通例 | 第22页 |
五、合议庭成员“文书签署”制度设计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人民法院法官司法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第一节 错案追责标准局限性大 | 第23-24页 |
一、片面的以错案作为追责的前提,并形成通例 | 第23-24页 |
二、错案追究冲击了现有司法体制 | 第24页 |
第二节 责任主体不明确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法院追责主体内部化 | 第25页 |
第四节 行政化色彩浓厚 | 第25-26页 |
一、法院内部审判的行政化 | 第26页 |
二、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行政化 | 第26页 |
第五节 法官的权利保障不足 | 第26-28页 |
一、人身健康权缺乏保障 | 第27页 |
二、错误追责后的救济程序形同虚设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对我国地方法院法官司法责任制的完善建议 | 第28-36页 |
第一节 夯实法律基础 | 第28页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 | 第28-32页 |
一、明确责任主体 | 第28-30页 |
二、设立专门的惩戒机构 | 第30-31页 |
三、明确完善的追责程序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明确法官权利保障与豁免 | 第32-34页 |
一、加强对法官权力保障 | 第32-33页 |
二、明确法官司法责任豁免情形和限度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由注重结果向注重程序转变 | 第34-36页 |
一、以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是否存在违法审判行为作为首要的核心认定标准 | 第34-35页 |
二、以法官是否有主观过错作为主要追责标准 | 第35页 |
三、以错案结果作为补充标准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