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四氢噻吩的性质 | 第10页 |
1.2.2 四氢噻吩的合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 加氢脱氧催化剂和HDO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1.3.1 负载型HDO催化剂 | 第13页 |
1.3.2 本体型HDO催化剂 | 第13-14页 |
1.3.3 HDO反应机理 | 第14页 |
1.4 HDO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与再生研究 | 第14-16页 |
1.4.1 HDO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1.4.2 HDO催化剂的再生研究 | 第15-16页 |
1.5 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简介 | 第16-17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6页 |
2.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第18-2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0页 |
2.3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20-21页 |
2.4 反应物及产物定量分析计算 | 第21-25页 |
2.4.1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 第21-23页 |
2.4.2 环丁砜转化率及四氢噻吩选择性的计算 | 第23-25页 |
2.5 催化剂表征 | 第25-26页 |
2.5.1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25页 |
2.5.2 X射线能谱分析(EDS) | 第25页 |
2.5.3 N_2吸附-脱附性能测定(BET) | 第25页 |
2.5.4 同步热分析(DSC-TGA) | 第25页 |
2.5.5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 | 第25页 |
2.5.6 扫描电镜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本体型Ni-Mo催化剂在环丁砜选择性加氢脱氧过程中的失活及再生研究 | 第26-35页 |
3.1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26页 |
3.2 本体型Ni-Mo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3.2.1 催化剂的XRD表征及EDS分析 | 第26-28页 |
3.2.2 催化剂的DSC-TGA分析 | 第28-29页 |
3.2.3 催化剂的孔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3.2.4 催化剂的ICP-AES分析 | 第30页 |
3.2.5 催化剂的SEM分析 | 第30-31页 |
3.3 催化剂的再生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环丁砜选择性加氢脱氧过程中的热力学分析 | 第35-45页 |
4.1 反应体系中的反应热、吉布斯自由能和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 | 第35-37页 |
4.2 反应体系中的反应热、吉布斯自由能和反应平衡常数的随温度变化 | 第37-39页 |
4.3 环丁砜选择性加氢脱氧合成四氢噻吩宏观动力学 | 第39-43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4.3.2 参数估值 | 第40-41页 |
4.3.3 模型检验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环丁砜选择性加氢脱氧过程反应器的模拟 | 第45-61页 |
5.1 二维拟均相反应模型 | 第45-48页 |
5.2 基础物性参数 | 第48-51页 |
5.2.1 反应体系的反应热效应 | 第48页 |
5.2.2 混合气体的定压热容 | 第48页 |
5.2.3 混合气体的导热系数及粘度系数 | 第48-50页 |
5.2.4 传热系数 | 第50-51页 |
5.2.5 径向有效导热系数 | 第51页 |
5.2.6 径向有效扩散系数 | 第51页 |
5.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5.3.1 空速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2 反应器进口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3 操作压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4 环丁砜浓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5 氢油比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6 冷却介质温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