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山楝内生真菌DYSJ3的鉴定、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植物内生真菌定义 | 第9-10页 |
1.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普遍性及多样性 | 第10页 |
1.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研究 | 第10-14页 |
1.3.1 抗肿瘤类活性物质 | 第10-12页 |
1.3.2 杀虫类活性物质 | 第12-13页 |
1.3.3 抑菌活性物质 | 第13-14页 |
1.4 大叶山楝主要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供试内生真菌 | 第18页 |
2.1.2 供试植物病原真菌 | 第18页 |
2.1.3 培养基 | 第18页 |
2.1.4 试剂及耗材 | 第18-19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6页 |
2.2.1 菌种的活化及平板对峙生长试验 | 第20页 |
2.2.2 菌株的鉴定 | 第20-22页 |
2.2.3 菌株DYSJ3活性粗提物的制备 | 第22页 |
2.2.4 粗提物稳定性测定及抑菌谱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5 活性物质的追踪分离及鉴定 | 第23-24页 |
2.2.6 抑菌活性评价 | 第24-25页 |
2.2.7 果实防效试验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3.1 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3.2 菌株鉴定结果 | 第27-29页 |
3.2.1 形态特征及培养特征 | 第27页 |
3.2.2 分子鉴定 | 第27-29页 |
3.3 DYSJ3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收集 | 第29-31页 |
3.3.1 破碎细胞方法比较 | 第29-30页 |
3.3.2 抑菌活性物质所处细胞内外位置判断 | 第30页 |
3.3.3 抑菌活性物质萃取溶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3.4 粗提物的性质 | 第31-34页 |
3.4.1 抑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 第31页 |
3.4.2 抑菌活性物质的可见光稳定性 | 第31-32页 |
3.4.3 抑菌谱测定 | 第32-34页 |
3.5 抑菌活性物质的追踪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34-38页 |
3.5.1 粗提物的分离流程 | 第34-35页 |
3.5.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5-38页 |
3.6 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 第38-42页 |
3.6.1 化合物离体活性检测 | 第38-40页 |
3.6.2 果实防效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4.1 供试病原真菌的选择 | 第42页 |
4.2 内生真菌DYSJ3种属地位的确定 | 第42页 |
4.3 活性追踪分离方法比较 | 第42-43页 |
4.4 抑菌机理的探讨 | 第43页 |
4.5 分离所得化合物的有关研究 | 第43-44页 |
4.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论文发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