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16-20页 |
2 T村理事会模式运行的背景 | 第20-26页 |
2.1 村庄概况 | 第20-22页 |
2.2 理事会模式的实践情况 | 第22-24页 |
2.3 T村理事会模式的性质 | 第24-26页 |
3 T村理事会运行的逻辑:从非正式约束中产生的非正式治理 | 第26-31页 |
3.1 底层逻辑:团结型村庄形塑非正式约束 | 第26-27页 |
3.2 中层逻辑:社会权威的内生与吸纳 | 第27-30页 |
3.3 顶层逻辑:村庄非正式治理的正当性和保护性 | 第30-31页 |
4 T村理事会模式运行的状态 | 第31-36页 |
4.1 有限理性与集体行动的困境 | 第31-32页 |
4.2 血缘与地缘构筑共同体关系 | 第32-33页 |
4.3 共享性物品引致的相互依赖性 | 第33-34页 |
4.4 资源的稀缺与高度关联的村民利益 | 第34-36页 |
5 T村理事会模式的制度结构 | 第36-43页 |
5.1 顶层制度规则 | 第36-37页 |
5.2 集体选择规则 | 第37-40页 |
5.3 操作规则 | 第40-43页 |
6 T村理事会模式的绩效 | 第43-50页 |
6.1 T村非正式治理的有效性 | 第43-47页 |
6.2 T村非正式治理的脆弱性 | 第47-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