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自由、平等、博爱论文

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7-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9页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4页
        1.2.1 国内研究状况第9-12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2-13页
        1.2.3 研究述评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16-24页
    2.1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第16-20页
        2.1.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16-17页
        2.1.2 跨国公司的发展第17-18页
        2.1.3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盛行第18-19页
        2.1.4 后现代主义的推动第19-20页
    2.2 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第20-24页
        2.2.1 论战中产生的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第20-21页
        2.2.2 转变主题丰富发展理论和主张第21-22页
        2.2.3 新保守主义异军突起第22页
        2.2.4 成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第22-24页
3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第24-32页
    3.1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4-27页
        3.1.1 绝对的个人主义第24-25页
        3.1.2 放任的市场经济第25页
        3.1.3 坚决反国家干预第25-26页
        3.1.4 全面的私有化第26页
        3.1.5 彻底的自由主义第26-27页
    3.2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第27-30页
        3.2.1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第27-28页
        3.2.2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逻辑过程第28-29页
        3.2.3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逻辑目的第29-30页
    3.3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第30-32页
        3.3.1 新自由主义走向政治化第30页
        3.3.2 新自由主义趋向教条化第30-31页
        3.3.3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化第31-32页
4 新自由主义的批判第32-48页
    4.1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批判第32-42页
        4.1.1 经济层面: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推向极端第32-34页
        4.1.2 政治层面: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第34-36页
        4.1.3 文化层面:推行以新资本主义精神为内核的“普世价值”第36-38页
        4.1.4 社会层面: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38-40页
        4.1.5 生态层面:对生态环境进行资本论证第40-42页
    4.2 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分析第42-48页
        4.2.1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需要新自由主义第42-44页
        4.2.2 新自由主义推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44-46页
        4.2.3 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第46-48页
5 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战第48-62页
    5.1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还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第48-53页
        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第48-50页
        5.1.2 新自由主义要求中国实行“全盘私有化”第50-51页
        5.1.3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51-53页
    5.2 坚持党的领导还是主张“政治多元化”第53-57页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第53-54页
        5.2.2 新自由主义要求中国实现“政治多元化”第54-56页
        5.2.3 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56-57页
    5.3 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宣扬“普世价值”第57-62页
        5.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第57-58页
        5.3.2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宣扬“普世价值”第58-60页
        5.3.3 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60-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雾霾问题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