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桩基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3 挤扩支盘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挤扩支盘桩的技术特点及其与后注浆的结合 | 第16-30页 |
2.1 挤扩支盘桩的特点概述 | 第16-17页 |
2.2 挤扩支盘桩的施工工艺 | 第17-22页 |
2.2.1 挤扩支盘桩的施工设备 | 第17-18页 |
2.2.2 挤扩支盘桩的施工流程 | 第18-20页 |
2.2.3 挤扩支盘桩的成孔成型 | 第20-22页 |
2.3 挤扩支盘桩的受力机理 | 第22-26页 |
2.3.1 挤扩支盘桩的承载特性 | 第22-23页 |
2.3.2 挤扩支盘桩的破坏分析 | 第23-26页 |
2.4 挤扩支盘桩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第26-27页 |
2.4.1 挤扩支盘桩的优点 | 第26页 |
2.4.2 挤扩支盘桩的缺点 | 第26页 |
2.4.3 挤扩支盘桩的适用范围 | 第26-27页 |
2.5 后注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与挤扩支盘桩的结合 | 第27-29页 |
2.5.1 注浆机理研究 | 第27-28页 |
2.5.2 后注浆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8页 |
2.5.3 后注浆技术与挤扩支盘桩的结合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有限元在岩土工程中的理论基础 | 第30-40页 |
3.1 ABAQUS简介 | 第30页 |
3.2 ABAQUS基本理论 | 第30-32页 |
3.2.1 结构单元离散 | 第31-32页 |
3.2.2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 | 第32页 |
3.3 有限单元的选择 | 第32-36页 |
3.3.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32-36页 |
3.3.2 桩和固结体的本构模型 | 第36页 |
3.4 接触面的选择 | 第36-38页 |
3.4.1 接触面的法向模型 | 第36-37页 |
3.4.2 接触面的摩擦模型 | 第37-38页 |
3.5 桩身轴力的提取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后注浆挤扩支盘桩承载性状有限元分析 | 第40-58页 |
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40-44页 |
4.1.1 基本假定 | 第40页 |
4.1.2 模型参数与网格划分 | 第40-43页 |
4.1.3 分析步骤及加载过程 | 第43-44页 |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 第44-51页 |
4.2.1 单桩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4.2.2 传统挤扩支盘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 第45-48页 |
4.2.3 后注浆挤扩支盘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 第48-51页 |
4.3 挤扩支盘桩与后注浆挤扩支盘桩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 第51-55页 |
4.3.1 土层应变场的规律分析 | 第52-53页 |
4.3.2 土层位移场的规律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作者介绍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