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附加虚拟质量和声发射的管道损伤识别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管道结构健康监测概述 | 第8-13页 |
1.2.1 管道结构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9-11页 |
1.2.2 基于结构振动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1-13页 |
1.3 基于局部动态信息的损伤识别方法概述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附加虚拟质量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5-22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虚拟变形法与附加虚拟构造 | 第15-16页 |
2.3 附加虚拟质量 | 第16-19页 |
2.3.1 基本理论公式推导 | 第16-18页 |
2.3.2 附加虚拟质量公式 | 第18-19页 |
2.4 基于灵敏度的损伤识别 | 第19-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管道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 第22-39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有限元建模 | 第22-23页 |
3.3 附加虚拟质量的灵敏度分析 | 第23-25页 |
3.4 激励和频率响应 | 第25-29页 |
3.4.1 原始模型频率响应 | 第26-27页 |
3.4.2 附加虚拟质量后的频率响应 | 第27-29页 |
3.5 基于灵敏度优化的损伤识别 | 第29-32页 |
3.6 细划子结构进行损伤识别 | 第32-37页 |
3.6.1 附加虚拟质量的灵敏度分析 | 第33-34页 |
3.6.2 附加虚拟质量后的频率响应 | 第34-35页 |
3.6.3 损伤工况与频率响应 | 第35-36页 |
3.6.4 基于灵敏度优化的损伤识别 | 第36-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管道损伤识别试验 | 第39-53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试验模型、设备与试验过程 | 第39-44页 |
4.2.1 管道试验模型 | 第39-40页 |
4.2.2 试验激励与采集设备 | 第40-42页 |
4.2.3 试验过程与测试响应 | 第42-44页 |
4.3 损伤程度识别试验 | 第44-48页 |
4.3.1 管道单损伤工况 | 第45-46页 |
4.3.2 损伤识别 | 第46-48页 |
4.4 多损伤识别试验 | 第48-51页 |
4.4.1 损伤工况 | 第48-49页 |
4.4.2 损伤识别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管道泄漏检测研究 | 第53-74页 |
5.1 声发射技术概述 | 第53-56页 |
5.1.1 声发射信号分析 | 第54页 |
5.1.2 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参数 | 第54-56页 |
5.2 支持向量机 | 第56-59页 |
5.2.1 最优超平面 | 第56-57页 |
5.2.2 核函数的选取 | 第57-58页 |
5.2.3 VC理论与结构风险最小化 | 第58-59页 |
5.3 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研究 | 第59-64页 |
5.3.1 实验方案 | 第59-62页 |
5.3.2 基于SVM的实验流程 | 第62-63页 |
5.3.3 泄漏检测实验 | 第63-64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基于小波分解和EMD的管道泄漏声发射源定位 | 第74-99页 |
6.1 引言 | 第74页 |
6.2 泄漏定位原理 | 第74-76页 |
6.3 分析方法 | 第76-80页 |
6.3.1 基于互相关分析法的时延估计 | 第76-77页 |
6.3.2 小波分解与阈值去噪 | 第77-79页 |
6.3.3 经验模态分解(EMD) | 第79-80页 |
6.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80-88页 |
6.4.1 不同管道压力下AE信号特性分析 | 第80-83页 |
6.4.2 压力变化对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83-85页 |
6.4.3 断铅实验实测波速 | 第85-88页 |
6.5 泄漏声发射源定位研究 | 第88-97页 |
6.5.1 小波分解去噪 | 第88-92页 |
6.5.2 声发射信号的EMD分解 | 第92-9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