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戊二酸的结构与用途 | 第14页 |
1.2 合成戊二酸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戊烯二酸还原法 | 第14-16页 |
1.2.2 碳链延长法 | 第16页 |
1.2.3 基于赖氨酸天然降解途径的生物合成方法 | 第16-17页 |
1.3 赖氨酸及聚酰胺产品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设计的戊二酸合成途径 | 第18-20页 |
1.5 立题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常规实验方法 | 第22-34页 |
2.1 仪器、试剂、培养基 | 第22页 |
2.2 核酸常规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2.2.1 基因组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3页 |
2.2.3 PCR | 第23-24页 |
2.2.4 DNA产物的回收 | 第24-25页 |
2.2.5 质粒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6 酶切 | 第26-27页 |
2.2.7 连接和转化 | 第27-28页 |
2.2.8 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28页 |
2.2.9 电转化法 | 第28-29页 |
2.3 蛋白常规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3.1 His标签蛋白的表达 | 第29页 |
2.3.2 His标签蛋白的纯化 | 第29-31页 |
2.3.3 SDS-PAGE | 第31-32页 |
2.4 使用RED重组技术进行基因敲除 | 第32-33页 |
2.5 HPLC检测产物及中间体 | 第33-34页 |
2.5.1 UV检测器 | 第33页 |
2.5.2 RI检测器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戊二酸途径中关键酶的筛选及体外活性分析 | 第34-4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35页 |
3.2.2 载体及引物 | 第35页 |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5-41页 |
3.3.1 质粒构建 | 第35-36页 |
3.3.2 蛋白纯化及SDS-PAGE分析 | 第36-37页 |
3.3.3 酶活测定分析 | 第3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戊二酸生产菌株的构建及模块化优化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42页 |
4.2.2 培养基 | 第42页 |
4.2.3 实验引物与质粒 | 第42-44页 |
4.3 戊二酸生物合成的3个模块优化 | 第44-52页 |
4.3.1 赖氨酸到戊二胺模块 | 第45-47页 |
4.3.2 戊二胺到5-氨基戊酸模块 | 第47-49页 |
4.3.3 5-氨基戊酸到戊二酸模块 | 第49-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调节中间体转运及辅底物再生提高戊二酸产量 | 第54-68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5.2.1 实验菌株 | 第54页 |
5.2.2 培养基 | 第54页 |
5.2.3 实验引物与质粒 | 第54-56页 |
5.3 中间体转运蛋白的表达调节 | 第56-62页 |
5.3.1 过表达gabP减少5AVA积累 | 第57-59页 |
5.3.2 敲除cadB,sapB,potE抑制戊二胺外排 | 第59页 |
5.3.3 过表达potE,puuP促进戊二胺内转 | 第59-62页 |
5.4 辅底物的循环再生 | 第62-65页 |
5.4.1 抑制谷氨酸合成促进辅底物循环再生 | 第63-65页 |
5.4.2 添加辅底物加速戊二酸合成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1 | 第76-77页 |
附录2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