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2 新型受贿犯罪案件停止形态的实务之争 | 第14-20页 |
2.1 新型受贿犯罪相较于传统犯罪有其独特性 | 第14-16页 |
2.2 新型受贿犯罪的典型案例及其争论 | 第16-20页 |
3 受贿罪既未遂标准理论界学说及评析 | 第20-33页 |
3.1 国外(境外)学说考察 | 第20-28页 |
3.1.1 英美法系对受贿罪既遂标准的理论及规定 | 第21-26页 |
3.1.2 大陆法系对受贿罪既遂标准的学说和规定 | 第26-28页 |
3.2 国内学说考察 | 第28-33页 |
3.2.1 聚讼纷纭:受贿罪既未遂标准的学理观点之争 | 第29-30页 |
3.2.2 合理性及其缺陷:对受贿罪既遂标准各学说的评析 | 第30-33页 |
4 本文立场:对阶段行为说的继承与改造 | 第33-47页 |
4.1 从客体要件角度考量受贿罪既未遂标准 | 第33-35页 |
4.2 受贿罪既未遂标准之选择 | 第35-43页 |
4.2.1 收受型贿赂中既遂标准的判定 | 第36-40页 |
4.2.2 商业受贿中既遂标准的判定 | 第40-41页 |
4.2.3 索贿型受贿中既遂标准的判定 | 第41-42页 |
4.2.4 斡旋受贿中的既遂标准判定 | 第42-43页 |
4.3 “收受贿赂”的标准——实际控制说 | 第43-45页 |
4.4 对“将受贿的既遂点提前”建议的否定考量 | 第45-47页 |
5 常见新型受贿犯罪中既未遂标准的运用 | 第47-54页 |
5.1 对收受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登记受贿的分析 | 第47-49页 |
5.2 对收受干股及分红型受贿的分析 | 第49-50页 |
5.3 对合作投资型受贿的分析 | 第50页 |
5.4 对收受伪劣品、赝品行为的分析 | 第50-52页 |
5.5 对收受财产凭证行为的分析 | 第52-54页 |
6 刑法完善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思考 | 第54-57页 |
6.1 收受财物后退还或上交行为的性质认定 | 第54-55页 |
6.2 保留“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必要性 | 第55-57页 |
7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