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ABHD16A及ABHD家族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ABHD16A的基因定位 | 第11页 |
1.1.2 ABHD16A的蛋白三维模型及相关结构域预测 | 第11-12页 |
1.1.3 ABHD16A蛋白的高度保守性 | 第12-13页 |
1.1.4 ABHD16A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5 ABHD蛋白质家族成员及其功能 | 第14-15页 |
1.1.5.1 参与脂质代谢 | 第14页 |
1.1.5.2 与肝部疾病有关 | 第14页 |
1.1.5.3 与癌症发生有关 | 第14-15页 |
1.1.5.4 与其他疾病相关 | 第15页 |
1.2 IFITMS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IFITMs的功能及分类 | 第15-16页 |
1.2.2 IFITMs的抗病毒作用 | 第16-17页 |
1.2.2.1 IFITMs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 | 第16页 |
1.2.2.2 IFITMs对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抑制 | 第16页 |
1.2.2.3 IFITMs对埃博拉病毒的抑制 | 第16-17页 |
1.2.2.4 IFITMs对寨卡病毒的抑制 | 第17页 |
1.2.2.5 IFITMs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 | 第17页 |
1.2.3 IFITMs与癌症的关系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 | 第20-49页 |
3.1 ABHD16A与IFITMS的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20-2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3.1.1.1 主要材料 | 第20页 |
3.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3.1.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0-2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3.1.2.1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3.1.2.2 细胞培养 | 第21页 |
3.1.2.3 细胞R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21-22页 |
3.1.2.4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2-23页 |
3.1.2.5 目的条带的酶切 | 第23页 |
3.1.2.6 质粒载体的酶切 | 第23页 |
3.1.2.7 质粒重组与转化 | 第23-24页 |
3.1.2.8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24页 |
3.1.3.9 菌种的保存 | 第24-25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3.1.3.1 RNA的提取结果 | 第25页 |
3.1.3.2 目的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25页 |
3.1.3.3 目的基因双酶切结果 | 第25-26页 |
3.1.3.4 质粒载体双酶切结果 | 第26页 |
3.1.3.5 重组质粒的菌液PCR验证结果 | 第26-27页 |
3.1.3.6 阳性重组质粒验证结果 | 第27-28页 |
3.2 ABHD16A与IFITMS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引言 | 第28-29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2.2.1 主要材料 | 第29页 |
3.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3.2.2.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9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3.2.3.1 酵母感受态制备及重组质粒转化 | 第29-30页 |
3.2.3.2 显色实验 | 第30页 |
3.2.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30-33页 |
3.2.4.1 自激活现象验证结果 | 第30-32页 |
3.2.4.2 酵母双杂交显色结果 | 第32-33页 |
3.2.4.3 讨论 | 第33页 |
3.3 ABHD16A与IFITMS的亚细胞共定位研究 | 第33-36页 |
3.3.1 引言 | 第33-34页 |
3.3.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3.2.1 主要材料 | 第34页 |
3.3.2.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3.2.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4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3.1 提取质粒 | 第34页 |
3.3.3.2 细胞培养及传代 | 第34页 |
3.3.3.3 质粒瞬时转染 | 第34页 |
3.3.3.4 细胞核染色 | 第34-35页 |
3.3.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 | 第35页 |
3.3.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35-36页 |
3.3.4.1 ABHD16A与ITITMs亚细胞共定位结果 | 第35-36页 |
3.3.4.2 讨论 | 第36页 |
3.4 ABHD16A与IFITMS对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36-41页 |
3.4.1 引言 | 第36-37页 |
3.4.2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4.2.1 主要材料 | 第37页 |
3.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4.3 实验步骤 | 第37-39页 |
3.4.3.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第37页 |
3.4.3.2 质粒转染 | 第37页 |
3.4.3.3 R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3.4.3.4 cDNA的合成 | 第38页 |
3.4.3.5 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8-39页 |
3.4.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39-41页 |
3.4.4.1 ABHD16A对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 第39页 |
3.4.4.2 IFITM1对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结果 | 第39-40页 |
3.4.4.3 IFITM2对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结果 | 第40页 |
3.4.4.4 IFITM3对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结果 | 第40-41页 |
4.4.4.5 讨论 | 第41页 |
3.5 LPS刺激对ABHD16A与IFITMS的表达影响 | 第41-44页 |
3.5.1 引言 | 第41-42页 |
3.5.2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5.2.1 主要材料 | 第42页 |
3.5.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5.2.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42页 |
3.5.3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5.3.1 细胞培养和传代 | 第42页 |
3.5.3.2 LPS刺激细胞 | 第42页 |
3.5.3.3 R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3.5.3.4 cDNA的合成 | 第43页 |
3.5.3.5 目的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3页 |
3.5.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3-44页 |
3.5.4.1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3.4.4.2 讨论 | 第44页 |
3.6 乙肝血样中目的基因的检测 | 第44-49页 |
3.6.1 引言 | 第44页 |
3.6.2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6.2.1 主要材料 | 第44页 |
3.6.2.2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6.2.3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3.6.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6.3.1 样本分离 | 第44-45页 |
3.6.3.2 样本RNA的提取 | 第45页 |
3.6.3.3 cDNA的合成 | 第45页 |
3.6.3.4 炎症相关因子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5页 |
3.6.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5-49页 |
3.6.4.1 TNFα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 | 第45-46页 |
3.6.4.2 ABHD16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 | 第46页 |
3.6.4.3 IFITM1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 | 第46-47页 |
3.6.4.4 IFITM2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 | 第47页 |
3.6.4.5 IFITM3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 | 第47-48页 |
3.6.4.6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4.1 结论 | 第49页 |
4.2 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ABSTRACT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