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5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要介绍 | 第18-23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过程 | 第18-19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第20页 |
1.2.4 传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0-21页 |
1.2.5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1-23页 |
1.2.5.1 钒酸锰盐 | 第21页 |
1.2.5.2 钒酸钴盐 | 第21-22页 |
1.2.5.3 钒酸铁盐 | 第22页 |
1.2.5.4 钒酸锌盐 | 第22-23页 |
1.3 镍基水系电池简要介绍 | 第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亮点介绍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31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6-28页 |
2.2.1 X射线衍射(XRD) | 第27页 |
2.2.2 热重分析(TG) | 第27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7页 |
2.2.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页 |
2.2.6 交流阻抗(EIS)与循环伏安(CV) | 第27-28页 |
2.3 电池组装过程与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28-31页 |
2.3.1 电极制备步骤 | 第28页 |
2.3.1.1 锂离子电池电极制备步骤 | 第28页 |
2.3.1.2 新型镍基电池电极制备步骤 | 第28页 |
2.3.2 电池组装与性能测试步骤 | 第28-31页 |
2.3.2.1 锂离子电池组装及性能测试过程 | 第28-29页 |
2.3.2.2 新型镍基电池组装及性能测试过程 | 第29-31页 |
第3章 Zn_3V_3O_8的合成、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1-60页 |
3.1 混合溶剂热合成Zn_3V_3O_8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1-44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3.1.1.1 样品的合成 | 第31页 |
3.1.1.2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31-33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3.1.2.1 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3.1.2.2 XPS分析 | 第34-35页 |
3.1.2.3 热重分析 | 第35-36页 |
3.1.2.4 形貌分析 | 第36-38页 |
3.1.2.5 元素分析 | 第38-39页 |
3.1.2.6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9-43页 |
3.1.3 本节小结 | 第43-44页 |
3.2 添加剂(NH_4F、NH_4Cl)对Zn_3V_3O_8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4-51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2.1.1 样品的合成 | 第44页 |
3.2.1.2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3.2.2.1 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3.2.2.2 形貌分析 | 第46-48页 |
3.2.2.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3.2.3 本节小结 | 第50-51页 |
3.3 NH_4F添加量对Zn_3V_3O_8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1-59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3.3.1.1 样品的合成 | 第51-52页 |
3.3.1.2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2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3.3.2.1 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3.3.2.2 形貌分析 | 第53-55页 |
3.3.2.3 BET分析 | 第55-56页 |
3.3.2.4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3.3.3 本节小结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新型Ni(OH)_2/Bi_2O_3全电池机理及电化学性能优化的研究 | 第60-6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4.1.1 组装水系全电池 | 第60页 |
4.1.2 配置电解液 | 第60-6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4.2.1 正负极材料XRD测试 | 第61页 |
4.2.2 正负极材料循环伏安测试 | 第61-62页 |
4.2.3 全电池循环伏安测试 | 第62-63页 |
4.2.4 正负极充放电产物测试 | 第63-64页 |
4.2.5 不同CTAB含量的充放电曲线图及循环图 | 第64-65页 |
4.2.6 不同CTAB含量的接触角测试 | 第65-66页 |
4.2.7 添加5mg L~(-1) CTAB Ni-Bi电池的循环性能图和倍率性能图 | 第66-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