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及局限 | 第23-24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第一章 非传统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概述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传统食品安全与非传统食品安全 | 第24-26页 |
一、传统与非传统食品安全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传统与非传统食品安全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传统食品安全管控体系分析与评价 | 第26-29页 |
一、传统食品安全HACCP管控体系分析及流程剖析 | 第26-27页 |
二、传统食品安全管控体系评价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非传统食品安全管控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风险分析理论 | 第29-30页 |
二、危机管理理论 | 第30-31页 |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非传统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一节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及其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一、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回顾 | 第32页 |
二、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第二节 非传统食品安全主要表现 | 第34-38页 |
一、生产环节:食源性人为污染 | 第34-35页 |
二、加工环节:加工过程人为污染 | 第35-36页 |
三、流通环节:劣质产品伪造再销售 | 第36-37页 |
四、消费环节:食品信息标识不明确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非传统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 | 第38-43页 |
一、传统食品安全管控体系不够完善 | 第38页 |
二、政府部门的监管缺位 | 第38-40页 |
三、食品生产行业规模化程度低 | 第40-41页 |
四、企业道德诚信的缺失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国外非传统食品安全的管控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9页 |
第一节 美国侧重非传统食品安全技术监测 | 第43-44页 |
一、注重风险防控,识别薄弱环节 | 第43页 |
二、实行食品防护,瞄准“故意污染”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欧盟侧重对非传统食品安全的后馈控制 | 第44-45页 |
一、注重传统食品安全与非传统食品安全的有效融合 | 第44页 |
二、推进实施可追溯技术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日本侧重对非传统食品安全的制度管理 | 第45-46页 |
一、加大惩罚赔偿力度 | 第45页 |
二、严格食品标签的管理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国外非传统食品安全管控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9页 |
一、构建较为成熟完善的管控体系 | 第46-47页 |
二、注重非传统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 | 第47页 |
三、强化HACCP管控体系,实行食品防护 | 第47页 |
四、增强非传统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非传统食品安全管控策略 | 第49-62页 |
第一节 食品防护,在现有食品安全管控体系上打上“补丁” | 第49-54页 |
一、将非传统食品安全纳入GMP、HACCP体系管控范围 | 第49页 |
二、一厂一策,政府鼓励企业施行HACCP | 第49-50页 |
三、HACCP管控与食品防护计划相互结合 | 第50页 |
四、将食品防护计划全程融入HACCP管控的各个环节 | 第50-54页 |
第二节 科学立法,深入推进非传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 第54-56页 |
一、建立有效融合非传统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 第54页 |
二、强化市场准入标准 | 第54-55页 |
三、深入落实食品召回制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从严执法,施行严苛的法律法规 | 第56-59页 |
一、强化对政府监管失责者的刑事追责 | 第56-57页 |
二、加大对非传统食品安全违规经营企业的惩罚力度 | 第57-58页 |
三、重点加强对非传统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 | 第58-59页 |
第四节 企业自律,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59-62页 |
一、遵循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企业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 第59-60页 |
二、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加强企业自律行为 | 第60-61页 |
三、完善员工岗位培训,提高能力素养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