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网络编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安全网络编码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防广义污染攻击的安全网络编码 | 第11-13页 |
1.2.2 抗窃听攻击的安全网络编码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知识 | 第15-26页 |
2.1 数学基础 | 第15-19页 |
2.1.1 相关图论基础知识 | 第15-16页 |
2.1.2 网络流量模型 | 第16-17页 |
2.1.3 蝶形网络 | 第17-19页 |
2.2 网络编码 | 第19-22页 |
2.2.1 网络编码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2 线性网络编码 | 第20页 |
2.2.3 网络编码的分类 | 第20-22页 |
2.3 污染攻击及污染防御思想 | 第22-25页 |
2.3.1 污染攻击的定义 | 第22-23页 |
2.3.2 抵抗污染攻击的典型思想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线性子空间签名的自适应编码方案 | 第26-43页 |
3.1 基于线性子空间签名的经典抗污染攻击方案 | 第26-28页 |
3.2 自适应安全网络编码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3.3 网络模型和自适应传输机制 | 第29-30页 |
3.3.1 系统模型 | 第29页 |
3.3.2 攻击模型 | 第29-30页 |
3.3.3 自适应网络编码传输机制 | 第30页 |
3.4 本章提出的方案 | 第30-38页 |
3.4.1 参数设置 | 第31页 |
3.4.2 信源节点编码 | 第31-32页 |
3.4.3 中间节点验证 | 第32-34页 |
3.4.4 信宿节点验证 | 第34-35页 |
3.4.5 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第35-38页 |
3.5 提出方案的复杂度分析和仿真 | 第38-42页 |
3.5.1 信源端签名的复杂度分析 | 第38-40页 |
3.5.2 中间节点验证的复杂度分析 | 第40-41页 |
3.5.3 随机噪声污染的验证性能分析 | 第41页 |
3.5.4 本章的改进总结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同态签名的抗代间网络编码方案 | 第43-58页 |
4.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43-44页 |
4.2 基于同态签名的经典抗污染攻击方案 | 第44-47页 |
4.3 本章提出的方案 | 第47-53页 |
4.3.1 参数设置 | 第47页 |
4.3.2 信源节点编码 | 第47-48页 |
4.3.3 中间节点安全验证 | 第48-49页 |
4.3.4 信宿节点验证 | 第49-50页 |
4.3.5 方案的正确性证明 | 第50-51页 |
4.3.6 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第51-53页 |
4.4 本章方案的性能分析和仿真 | 第53-56页 |
4.4.1 通信开销 | 第53-54页 |
4.4.2 复杂度分析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一种抗万能攻击安全网络编码方案 | 第58-69页 |
5.1 现存的一种抗万能攻击安全网络编码方案 | 第58-60页 |
5.2 本章提出的抗万能安全网络编码方案 | 第60-66页 |
5.2.1 参数设置 | 第60页 |
5.2.2 信源节点编码 | 第60-63页 |
5.2.3 中间节点验证 | 第63页 |
5.2.4 信宿节点译码 | 第63-65页 |
5.2.5 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第65-66页 |
5.3 本章方案的计算开销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