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15-19页 |
1.2.1 简介 | 第15-16页 |
1.2.2 生物分子构建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16-17页 |
1.2.3 腺嘌呤基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2.4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纳米材料模拟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1 金属纳米模拟酶 | 第20-21页 |
1.3.2 金属氧化物纳米模拟酶 | 第21-22页 |
1.3.3 材料复合化 | 第22页 |
1.4 金属有机杂化材料固定化酶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7页 |
1.5.1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1.5.2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锌/腺嘌呤原位自组装构建杂化纳米材料 | 第27-41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配位聚合物的制备 | 第28页 |
2.2.2 研究不同条件对配位聚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3 研究Zn~(2+)和adenine的化学计量比 | 第29页 |
2.2.4 表征实验 | 第29页 |
2.2.5 Zn/adenine聚合物包覆性研究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2.3.1 Zn/adenine配位聚合物的形成 | 第30页 |
2.3.2 腺嘌呤标曲的测定 | 第30-32页 |
2.3.3 缓冲液浓度对聚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32页 |
2.3.4 缓冲液pH对聚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5 离子强度对聚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6 研究Zn离子和adenine的化学计量比 | 第34页 |
2.3.7 载体表征 | 第34-37页 |
2.3.8 Zn/adenine聚合物包覆性研究结果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锌/腺嘌呤配合物包覆金属粒子模拟酶活性研究 | 第41-49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1-4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2.1 Au@Zn/adenine模拟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 第42页 |
3.2.2 Fe_3O_4@Zn/adenine模拟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42页 |
3.2.3 Au&Fe_3O_4@Zn/adenine模拟酶联级反应 | 第42页 |
3.2.4 电镜表征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3.3.1 Au@Zn/adenine模拟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 第43-44页 |
3.3.2 Fe_3O_4@Zn/adenine模拟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44-46页 |
3.3.3 Au&Fe_3O_4@Zn/adenine模拟酶联级反应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锌/腺嘌呤杂化纳米材料酶的固定化研究 | 第49-59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9-5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2.1 固定单酶 | 第50页 |
4.2.2 固载率测定 | 第50页 |
4.2.3 酶活性测定 | 第50-51页 |
4.2.4 稳定性研究 | 第51页 |
4.2.5 双酶共固定构建葡萄糖检测微反应器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4.3.1 BSA标曲测定 | 第52页 |
4.3.2 固定单酶 | 第52-53页 |
4.3.3 稳定性研究 | 第53-55页 |
4.3.4 葡萄糖的检测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