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滚动轴承振动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2.1 滚动轴承振动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0-11页 |
1.2.2 滚动轴承振动理论概述 | 第11-13页 |
1.3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7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力学特性 | 第17-39页 |
2.1 空心圆柱滚子变形的计算 | 第17-21页 |
2.2 空心圆柱滚子变形研究 | 第21-23页 |
2.3 空心圆柱滚子应力研究 | 第23-25页 |
2.4 基于ABAQUS的仿真验证 | 第25-29页 |
2.4.1 数值模拟 | 第25页 |
2.4.2 数值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2.5 轴承运动学关系 | 第29-31页 |
2.6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径向负荷分布 | 第31-38页 |
2.6.1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径向动态负荷分布 | 第31-33页 |
2.6.2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径向静态负荷分布 | 第33页 |
2.6.3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径向负荷分布特性研究 | 第33-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39-56页 |
3.1 润滑方程 | 第39-42页 |
3.1.1 Reynolds方程 | 第39-40页 |
3.1.2 线接触油膜厚度 | 第40-42页 |
3.2 滚子—滚道接触副的润滑接触模型 | 第42-45页 |
3.2.1 滚子—滚道接触副接触力学模型 | 第42-43页 |
3.2.2 接触区刚度 | 第43页 |
3.2.3 入口区的刚度和阻尼 | 第43-44页 |
3.2.4 接触副的刚度和阻尼 | 第44-45页 |
3.3 拉格朗日方程 | 第45-47页 |
3.4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物理模型 | 第47-52页 |
3.4.1 坐标系 | 第47-48页 |
3.4.2 运动关系 | 第48页 |
3.4.3 能量表达式 | 第48-51页 |
3.4.4 轴承系统的广义力和广义坐标 | 第51-52页 |
3.5 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52-55页 |
3.5.1 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 | 第52-54页 |
3.5.2 振动方程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振动特性研究 | 第56-68页 |
4.1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动态刚度研究 | 第56-59页 |
4.1.1 径向动态刚度的计算 | 第56-57页 |
4.1.2 径向动态刚度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4.2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动态阻尼研究 | 第59-61页 |
4.2.1 径向动态阻尼的计算 | 第59页 |
4.2.2 径向动态阻尼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4.3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固有频率和幅频特性研究 | 第61-66页 |
4.3.1 结构参数对振动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2 几何参数对振动性能的影响 | 第64页 |
4.3.3 工况条件对振动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缺陷激励响应分析 | 第68-80页 |
5.1 轴承缺陷激励模型 | 第68-75页 |
5.1.1 轴承各部分缺陷激励函数 | 第69-72页 |
5.1.2 缺陷激励占空比a和幅值A的确定 | 第72-73页 |
5.1.3 缺陷激励函数计算实例 | 第73-75页 |
5.2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在定则激励下的响应 | 第75-76页 |
5.3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在局部缺陷激励下的冲击响应研究 | 第76-79页 |
5.3.1 轴承受局部缺陷单周期冲击的振动响应 | 第76-78页 |
5.3.2 轴承在多个连续局部缺陷冲击下的振动响应 | 第78页 |
5.3.3 白噪声激励下轴承振动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