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难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9-32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2.1.1 转基因作物 | 第19-21页 |
2.1.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 第21-22页 |
2.1.3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 | 第22-23页 |
2.2 产业化与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内在关系 | 第23-26页 |
2.2.1 产业化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2.2.2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对于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2.3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2.3.1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 第26-27页 |
2.3.2 安全价值理论 | 第27-28页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8-29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国际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2-50页 |
3.1 国际组织有关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考察 | 第32-34页 |
3.1.1 CAC:《重组DNA植物食品安全评估准则》 | 第32-33页 |
3.1.2 FAO:《植物生物风险防范纲要》 | 第33-34页 |
3.2 典型国家及地区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考察 | 第34-46页 |
3.2.1 美国 | 第34-40页 |
3.2.2 欧盟 | 第40-45页 |
3.2.3 阿根廷 | 第45-46页 |
3.3 典型国家及地区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比较 | 第46-50页 |
3.3.1 基于不同的产业化政策采取不同的安全评价制度模式 | 第46-48页 |
3.3.2 针对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采取不同的安全评价政策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产业化背景下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分析 | 第50-64页 |
4.1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现状 | 第50-51页 |
4.2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考察 | 第51-53页 |
4.2.1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立法现状 | 第51页 |
4.2.2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51-53页 |
4.3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与欧盟、美国的比较 | 第53-56页 |
4.3.1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与欧盟、美国的共性 | 第53页 |
4.3.2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与欧盟、美国的差异 | 第53-56页 |
4.4 产业化背景下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问题分析 | 第56-64页 |
4.4.1 立法问题 | 第56-57页 |
4.4.2 管理体制问题 | 第57-59页 |
4.4.3 具体制度问题 | 第59-62页 |
4.4.4 制度运行支撑问题 | 第62-64页 |
第五章 产业化背景下完善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对策 | 第64-74页 |
5.1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的价值目标和理念 | 第64-67页 |
5.1.1 构建以安全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目标 | 第64-66页 |
5.1.2 明确立法理念,科学定位 | 第66-67页 |
5.2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管理机构的完善 | 第67-68页 |
5.2.1 明确农业主管部门自身的职责,加强管理工作的协调性 | 第67页 |
5.2.2 重构安委会的成员组成规则 | 第67-68页 |
5.2.3 规范研发单位内部管理机制 | 第68页 |
5.3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操作规则的完善 | 第68-70页 |
5.3.1 优化安委会的评价规则 | 第68页 |
5.3.2 修改安全评价证书的许可条件 | 第68-69页 |
5.3.3 有效保证安全评价证书的效力 | 第69-70页 |
5.4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运行支撑制度的完善 | 第70-71页 |
5.4.1 建立市场预警机制,确定安全评价程序的进程 | 第70页 |
5.4.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增加公众参与渠道 | 第70-71页 |
5.5 增加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 | 第71-72页 |
5.6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责任与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A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 第80-81页 |
附录B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