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本选题的依据 | 第9页 |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对相关文献的总体评价 | 第13-14页 |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本文研究的重难点 | 第16页 |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理解的问题与出路 | 第17-31页 |
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主要见解及其缺陷 | 第17-23页 |
(一)关于“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见解及其缺陷 | 第17-18页 |
(二)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见解及其缺陷 | 第18-20页 |
(三)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见解及其缺陷 | 第20-22页 |
(四)传统教科书对“人的本质理论”的见解及其缺陷 | 第22-23页 |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应从实践进行理解和解读 | 第23-31页 |
(一)学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理解的根本缺陷 | 第23-25页 |
(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变革是思考问题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25-28页 |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应从实践进行理解和解读 | 第28-31页 |
第三章 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 第31-41页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演变 | 第31-36页 |
(一)马克思受黑格尔影响的“人的本质理论” | 第31-32页 |
(二)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的“人的本质理论” | 第32-34页 |
(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确立 | 第34-36页 |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特性”理论 | 第36-41页 |
(一)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36-38页 |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属性”理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意义 | 第41-47页 |
一、对理解马克思对旧哲学“人的本质理论”超越的重要意义 | 第41-44页 |
(一)对理解马克思超越旧哲学“从客体或者从主体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意义 | 第41-42页 |
(二)对澄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误读的意义 | 第42-44页 |
二、对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意义 | 第44-47页 |
(一)对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意义 | 第44-45页 |
“以人民为中心”的意义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