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历程与概况 | 第9-10页 |
·混合梁斜拉桥的特点 | 第10页 |
·斜拉桥动力特性研究的现状及方法 | 第10-11页 |
·斜拉桥抗震分析的现状和方法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斜拉桥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4-25页 |
·斜拉桥动力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页 |
·斜拉桥动力特性的特点 | 第14-15页 |
·斜拉桥动力分析的理论解析分析法 | 第15页 |
·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的有限元法 | 第15-20页 |
·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 第15-16页 |
·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基本过程 | 第16-17页 |
·自振特性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法 | 第17-20页 |
·斜拉桥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法 | 第20-25页 |
·直接积分法的基本思路 | 第20-21页 |
·直接积分法的具体方法 | 第21-25页 |
第三章 混合梁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25-42页 |
·工程简介 | 第25-26页 |
·斜拉桥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斜拉桥主梁模型 | 第27页 |
·斜拉桥拉索模型 | 第27-28页 |
·主塔的模拟 | 第28页 |
·边界连接条件的处理 | 第28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及单元简介 | 第28-29页 |
·混合梁斜拉桥自振特性分析 | 第29-38页 |
·计算参考资料及空间模型 | 第29-30页 |
·自振频率结果 | 第30-36页 |
·辅助墩对混合梁斜拉桥自振特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动力参数分析 | 第38-40页 |
·斜拉索布置的稀密程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索塔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钢混比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混合梁斜拉桥地震反应时程效应 | 第42-53页 |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概述 | 第42-47页 |
·地震响应时程反应分析基本理论 | 第42-44页 |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44-47页 |
·地震反应时程动力分析中的阻尼输入 | 第47-50页 |
·阻尼问题概述 | 第47页 |
·节点坐标和总体坐标系 | 第47页 |
·ANSYS 中的阻尼 | 第47-48页 |
·Rayleigh 阻尼 | 第48-49页 |
·本文中的阻尼输入 | 第49-50页 |
·地震波的选取及修正 | 第50-52页 |
·地震动输入模式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辅助墩对广州东沙大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53-75页 |
·横向+竖向地震时程分析 | 第54-60页 |
·塔顶和梁端的纵向位移和边垮竖向位移时程分析 | 第54-56页 |
·塔底剪力与弯矩时程分析 | 第56-58页 |
·塔梁交界面(主跨侧)和结合面的剪力与弯矩时程分析 | 第58-60页 |
·纵向+竖向地震时程分析 | 第60-67页 |
·塔顶和梁端的纵向位移和边垮竖向位移时程分析 | 第60-62页 |
·塔底剪力与弯矩时程分析 | 第62-64页 |
·塔梁交界面(主跨侧)和结合面的剪力与弯矩时程分析 | 第64-67页 |
·三向地震时程分析 | 第67-73页 |
·塔顶和梁端的纵向位移和边垮竖向位移时程分析 | 第67-69页 |
·塔底剪力与弯矩时程分析 | 第69-71页 |
·塔梁交界面(主跨侧)和结合面的剪力与弯矩时程分析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A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