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催化氧化法 | 第10-13页 |
·催化臭氧化 | 第11-12页 |
·H_20_2 催化氧化法 | 第12页 |
·C10_2 氧化法 | 第12-13页 |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3-18页 |
·光催化氧化原理 | 第13-14页 |
·光催化剂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光催化反应器的研究 | 第15-16页 |
·影响光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 | 第16-17页 |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 第17-18页 |
·高级氧化技术的联用 | 第18-20页 |
·UV/Fenton 法 | 第18页 |
·UV/Ti0_2/0_3 氧化技术 | 第18-19页 |
·超声-光催化联合技术 | 第19页 |
·光电催化联合技术 | 第19-20页 |
2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实验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3 实验准备及样品参数的测定 | 第22-28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23页 |
·活性艳红X-3B 的分子结构和紫外-可见光谱 | 第23-25页 |
·实验设备及步骤 | 第25页 |
·实验装置设备 | 第25页 |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25-28页 |
·脱色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总有机碳TOC 的测定 | 第26页 |
·总氮TN 的测定 | 第26页 |
·双氧水残余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4 UV/Mn~(2+)-H_20_2 体系降解活性艳红X-3B 方法的建立 | 第28-32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8页 |
·不同体系降解活性艳红X-3B 的比较 | 第28-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不同体系下活性艳红X-3B 的降解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UV/M112+-H_20_2 体系降解活性艳红X-3B 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M11~(2+)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H_20_2 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初始pH 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溶解氧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极限降解浓度的研究 | 第33页 |
·阴离子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M11~(2+)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H_20_2 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初始pH 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溶解氧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极限降解浓度的研究 | 第37-38页 |
·溶液中阴离子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6 UV/Mn~(2+)-H_20_2 体系协同降解的机理分析 | 第43-56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协同机理研究 | 第43-44页 |
·UV/Mn~(2+)-H_20_2 体系降解染料机理分析 | 第44页 |
·吸附-UV/Mn~(2+)-H_20_2 体系联合降解染料的研究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反应中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分析 | 第44-45页 |
·协同机理分析 | 第45-47页 |
·活性艳红X-3B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X-3B 降解过程离子浓度分析 | 第48-50页 |
·X-3B 降解机理推测 | 第50-51页 |
·吸附-UV/Mn~(2+)-H_20_2 体系联合降解染料的研究 | 第51-54页 |
·活性艳红X-3B 脱色率的影响 | 第52页 |
·TOC 和TN 的影响 | 第52-53页 |
·离子浓度的变化 | 第53-54页 |
·机理推测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7 结论 | 第56-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