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H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调查 | 第18-40页 |
2.1 体育教师资源配置概述 | 第18-20页 |
2.1.1 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1.2 体育教师资源配置 | 第19-20页 |
2.2 H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概况 | 第20-21页 |
2.3 衡量体育教师配置现状指标的确定 | 第21-35页 |
2.3.1 初步设计衡量体育教师配置现状的指标 | 第21-25页 |
2.3.2 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2.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35页 |
2.4 体育教师配置现状调查问卷的确定 | 第35-39页 |
2.4.1 明确问卷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 | 第35-36页 |
2.4.2 问卷设计 | 第36-38页 |
2.4.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H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第40-88页 |
3.1 调查问卷的检验 | 第40-41页 |
3.1.1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40页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40-41页 |
3.2 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 | 第41-84页 |
3.2.1 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的界定 | 第41-42页 |
3.2.2 小学体育教师配置情况分析 | 第42-60页 |
3.2.3 初中体育教师配置情况分析 | 第60-74页 |
3.2.4 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师配置情况分析 | 第74-84页 |
3.3 H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分析 | 第84-87页 |
3.3.1 H区体育教师数量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85页 |
3.3.2 H区体育教师质量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85-86页 |
3.3.3 H区体育教师结构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86-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H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的对策 | 第88-92页 |
4.1 体育教师数量配置的对策 | 第88-89页 |
4.1.1 创新体育教师供给形式 | 第88页 |
4.1.2 加强体育教师编制管理 | 第88页 |
4.1.3 建立教师流动共享机制 | 第88页 |
4.1.4 兼职体育教师专业化 | 第88-89页 |
4.1.5 保障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 | 第89页 |
4.2 体育教师质量配置对策 | 第89-91页 |
4.2.1 建立多种培训交流渠道 | 第89页 |
4.2.2 健全体育教师聘用机制 | 第89-90页 |
4.2.3 完善体育教师职业晋升制度 | 第90页 |
4.2.4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杜绝排资论辈 | 第90页 |
4.2.5 构建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的体系 | 第90-91页 |
4.3 体育教师结构配置对策 | 第91页 |
4.3.1 建立年轻教师补充机制 | 第91页 |
4.3.2 优化男女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 | 第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102页 |
附录A 衡量体育教师配置现状指标的专家调查表 | 第102-104页 |
附录B 衡量体育教师配置现状指标的专家调查表 | 第104-106页 |
附录C 衡量体育教师配置现状指标的专家打分表 | 第106-109页 |
附录D H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配置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 第109-110页 |
附录E H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配置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 第110-112页 |
附录F 衡量H区体育教师配置现状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2-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