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分布式图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6-18页 |
1.2.1 MapReduce编程模型 | 第17-18页 |
1.2.2 BSP编程模型 | 第18页 |
1.3 图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研究 | 第18-25页 |
1.3.1 图数据处理分析框架 | 第19-21页 |
1.3.2 图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 | 第21-23页 |
1.3.3 图数据处理分析语言与模型 | 第23-24页 |
1.3.4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5-26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6-30页 |
2 基于混合式处理的图数据计算框架迭代优化技术 | 第30-50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相关工作 | 第31-32页 |
2.3 基于BSP的同步图数据处理计算框架分析 | 第32-34页 |
2.4 混合式图数据处理优化技术 | 第34-37页 |
2.4.1 BSP编程模型 | 第34页 |
2.4.2 混合式处理优化 | 第34-37页 |
2.5 典型应用实现 | 第37-41页 |
2.5.1 单源最短路径 | 第37-38页 |
2.5.2 PageRank | 第38-40页 |
2.5.3 二分图匹配 | 第40-41页 |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8页 |
2.6.1 单源最短路径 | 第42-44页 |
2.6.2 PageRank | 第44-45页 |
2.6.3 二分图匹配 | 第45-46页 |
2.6.4 与Giraph++和GraphLab比较 | 第46-4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基于迭代优化的并行图模式匹配解决方案 | 第50-78页 |
3.1 引言 | 第50-52页 |
3.2 问题定义 | 第52-53页 |
3.3 相关工作 | 第53-54页 |
3.4 并行图模式匹配解决方案 | 第54-58页 |
3.4.1 分布式图数据存储 | 第54-56页 |
3.4.2 并行图模式匹配解决方案简介 | 第56-58页 |
3.4.3 代价分析 | 第58页 |
3.5 查询分解 | 第58-63页 |
3.5.1 子查询最小化分解 | 第58-60页 |
3.5.2 子查询集合构建 | 第60-63页 |
3.6 连接优化 | 第63-69页 |
3.6.1 查询计划制定 | 第63-66页 |
3.6.2 本地连接处理 | 第66-68页 |
3.6.3 连接代价估计 | 第68-69页 |
3.7 同单机算法的联系 | 第69-71页 |
3.7.1 SPath | 第69页 |
3.7.2 基于边界节点的优化 | 第69-70页 |
3.7.3 冗余结果优化 | 第70-71页 |
3.8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6页 |
3.8.1 实验环境 | 第71-72页 |
3.8.2 查询分解效果 | 第72页 |
3.8.3 连接优化效果 | 第72-74页 |
3.8.4 与遍历式图模式匹配方法比较 | 第74-75页 |
3.8.5 可扩展性 | 第75-7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4 基于统一编程模型的并行图算法建模方法 | 第78-94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相关工作 | 第79-81页 |
4.3 DFA-G编程模型 | 第81-83页 |
4.3.1 BSP同步模型编程接口 | 第81-82页 |
4.3.2 统一编程模型设计 | 第82-83页 |
4.4 图数据典型应用建模举例 | 第83-87页 |
4.4.1 PageRank | 第83-84页 |
4.4.2 二分图匹配 | 第84-85页 |
4.4.3 最小生成树 | 第85-86页 |
4.4.4 强联通图 | 第86-87页 |
4.5 基于统一编程模型的原型 | 第87-91页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1-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典型案例研究—基于统一编程模型的社区发现算法建模 | 第94-110页 |
5.1 引言 | 第94-96页 |
5.2 相关工作 | 第96-97页 |
5.3 传染病动力学理论与信息流动分析 | 第97-102页 |
5.3.1 易感者-染病者模型 | 第97-98页 |
5.3.2 社交网络信息流动分析 | 第98-100页 |
5.3.3 动态社区发现方法 | 第100-102页 |
5.4 基于统一编程模型的并行社区发现建模 | 第102-104页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4-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34-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