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一、社区与城市社区 | 第19-20页 |
二、公共服务 | 第20-21页 |
三、社区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特征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24页 |
二、公共物品理论 | 第24-25页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25-26页 |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昆明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第28-53页 |
第一节 社区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一、昆明市社区总体状况 | 第28页 |
二、实地调研社区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政府依托为民服务中心(站)提供的服务 | 第31-40页 |
一、为民服务中心(站)建设情况 | 第31-32页 |
二、为民服务中心(站)突出特点 | 第32-35页 |
三、为民服务中心(站)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成效 | 第35-40页 |
第三节 政府主导的社区志愿服务及便民利民服务 | 第40-45页 |
一、社区志愿者服务情况 | 第40-41页 |
二、志愿者服务内容 | 第41-42页 |
三、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 | 第42-44页 |
四、政府拓展的便民利民服务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党建引领的社区公共服务 | 第45-53页 |
一、“一引领双下移三线服务”的创新社会管理试点项目 | 第45-49页 |
二、区域共享党建的“纬度印象”社会服务实践平台 | 第49-50页 |
三、区域聚合党建的“文化地带”文化服务平台 | 第50-53页 |
第三章 昆明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3-70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3-62页 |
一、依托为民服务中心(站)供给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二、政府拓展的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55-58页 |
三、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四、其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59-62页 |
第二节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2-70页 |
一、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职责定位不清 | 第62-64页 |
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64-68页 |
三、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人力财力资源不足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完善昆明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议 | 第70-84页 |
第一节 明确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职责定位 | 第70-73页 |
一、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 | 第70-71页 |
二、明确居委会的职责定位 | 第71-72页 |
三、明确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 | 第73-75页 |
一、规范中心(站)的窗口设置,提高利用率 | 第74页 |
二、加快资源整合,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与合作化 | 第74-75页 |
三、规范中心(站)的管理考核,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果 | 第75页 |
第三节 构建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 | 第75-80页 |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76-77页 |
二、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 第77-78页 |
三、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 第78-79页 |
四、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 第79-80页 |
第四节 完善昆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制度 | 第80-84页 |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 | 第80-81页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供给考核评价机制 | 第81-82页 |
三、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融资渠道 | 第82-83页 |
四、培养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 第83-84页 |
结语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