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7-23页 |
2.1 处理国内事务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第17-19页 |
2.1.1 协商民主的历史发展 | 第17-18页 |
2.1.2 十八大以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19页 |
2.2 促进国际合作需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 | 第19-20页 |
2.2.1 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展开 | 第19-20页 |
2.2.2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20页 |
2.3 党内民主建设亟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引领 | 第20-22页 |
2.3.1 党内选举制度存在问题 | 第21页 |
2.3.2 党委会决策机制有待提高 | 第21页 |
2.3.3 党内监督不够完善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3.1 马克思民主思想 | 第23-24页 |
3.1.1 马克思议会协商思想 | 第23页 |
3.1.2 马克思外交协商思想 | 第23-24页 |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精神 | 第24-26页 |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第24-25页 |
3.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 第25-26页 |
3.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 | 第26-30页 |
3.3.1 毛泽东民主思想 | 第26-29页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2-43页 |
4.1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32-34页 |
4.1.1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萌芽阶段 | 第32-33页 |
4.1.2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形成发展阶段 | 第33-34页 |
4.2 习近平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34-37页 |
4.2.1 民主不是装饰品 | 第34页 |
4.2.2 有事好商量 | 第34-36页 |
4.2.3 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 | 第36-37页 |
4.3 习近平协商民主实践机制 | 第37-40页 |
4.3.1 扩大公民有序参与 | 第37-38页 |
4.3.2 提高协商主体政治协商能力 | 第38-39页 |
4.3.3 不同界别工作方式创新 | 第39-40页 |
4.4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协商形式 | 第40-41页 |
4.4.1 权力机关的协商形式 | 第40-41页 |
4.4.2 非权力机关的协商形式 | 第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3-52页 |
5.1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3-47页 |
5.1.1 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价值定位 | 第43-44页 |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 第44-46页 |
5.1.3 为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向 | 第46页 |
5.1.4 为党建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5.2 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47-50页 |
5.2.1 确定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目标 | 第47-48页 |
5.2.2 把握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关键 | 第48-49页 |
5.2.3 明确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 第49-50页 |
5.2.4 有利于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 第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