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4.2 整体的内容结构 | 第16-17页 |
1.4.3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可识别性和商业步行街景观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 | 第19-27页 |
2.1 可识别性综述 | 第19页 |
2.1.1 可识别性的概念 | 第19页 |
2.2 商业步行街景观概述 | 第19-20页 |
2.2.1 商业步行街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元素 | 第20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3.1 格式塔心理学 | 第20-22页 |
2.3.2 环境视觉原理 | 第22-23页 |
2.3.3 地域文化 | 第23页 |
2.3.4 行为互动 | 第23-24页 |
2.3.5 场所精神 | 第24页 |
2.4 小结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西安市商业步行街现状及景观可识别性分析 | 第27-61页 |
3.1 国内商业步行街案例的借鉴 | 第27-32页 |
3.1.1 北京王府井商业步行街概况及借鉴 | 第27-31页 |
3.1.2 苏州观前街商业步行街概况及借鉴 | 第31-32页 |
3.2 西安市商业步行街选取及问卷结果 | 第32-39页 |
3.2.1 调研案例选取的缘由 | 第32-33页 |
3.2.2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3.3 西安市商业步行街现状及景观可识别性分析 | 第39-57页 |
3.3.1 大唐西市商业步行街现状及可识别性分析 | 第39-44页 |
3.3.2 回坊街商业步行街现状及可识别性分析 | 第44-49页 |
3.3.3 书院门商业步行街现状及可识别性分析 | 第49-53页 |
3.3.4 西部电子商城商业步行街现状及可识别性分析 | 第53-57页 |
3.3.5 每条商业步行街中同种元素的对比分析 | 第57页 |
3.4 西安市商业步行街可识别性的问题 | 第57-58页 |
3.5 小结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提高商业步行街景观可识别性的原理和方法 | 第61-81页 |
4.1 三种可识别性之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4.2 视觉可识别性 | 第62-69页 |
4.2.1 视觉可识别性的原理 | 第62-65页 |
4.2.2 视觉可识别性的方法 | 第65-69页 |
4.3 文化可识别性 | 第69-71页 |
4.3.1 文化可识别性的界定 | 第69-70页 |
4.3.2 文化可识别性的方法 | 第70-71页 |
4.4 行为可识别性 | 第71-80页 |
4.4.1 行为可识别性的实质 | 第71-74页 |
4.4.2 行为可识别性的方法 | 第74-80页 |
4.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可识别性构建 | 第81-103页 |
5.1 案例概况 | 第81页 |
5.1.1 项目位置 | 第81页 |
5.1.2 总体布局 | 第81页 |
5.2 案例现状 | 第81-88页 |
5.2.1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5.2.2 大唐不夜城现状 | 第84-88页 |
5.3 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可识别性构建 | 第88-101页 |
5.3.1 大唐不夜城中主题文化可识别性营造 | 第88-92页 |
5.3.2 大唐不夜城中视线可识别性景观营造 | 第92-97页 |
5.3.3 大唐不夜城中行为可识别性景观营造 | 第97-99页 |
5.3.4 大唐不夜城中景观的可识别性综述 | 第99-101页 |
5.4 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案 | 第101-102页 |
5.5 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