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梁翼缘开圆孔削弱式新型H形柱弱轴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新型延性节点第12-13页
        1.2.1 加强型节点第12页
        1.2.2 削弱型节点第12-13页
    1.3 H形柱削弱型节点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强轴削弱型节点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弱轴削弱型节点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新型H形柱弱轴连接节点第18-19页
    1.5 空间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9-20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第20-23页
        1.6.1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20-21页
        1.6.2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有限元模拟及验证第23-33页
    2.1 节点试件的验证第23-27页
        2.1.1 试件几何尺寸第23页
        2.1.2 材料属性第23-24页
        2.1.3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第24-25页
        2.1.4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第25页
        2.1.5 节点试件的破坏形态对比第25-26页
        2.1.6 节点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第26页
        2.1.7 节点试件的承载力对比第26-27页
    2.2 钢框架试件的验证第27-32页
        2.2.1 试件几何尺寸第27-28页
        2.2.2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第28页
        2.2.3 材料属性第28页
        2.2.4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第28-29页
        2.2.5 框架试件的破坏形态对比第29-30页
        2.2.6 框架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第30-31页
        2.2.7 框架试件的承载力对比第31-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新型弱轴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分析第33-52页
    3.1 三种形式节点对比分析第33-41页
        3.1.1 节点试件的尺寸设计第33-34页
        3.1.2 破坏形态第34-36页
        3.1.3 滞回曲线第36-37页
        3.1.4 骨架曲线第37-38页
        3.1.5 承载力第38-39页
        3.1.6 位移延性系数第39-40页
        3.1.7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第40-41页
    3.2 梁翼缘开圆孔削弱式节点分析第41-50页
        3.2.1 削弱型节点试件的尺寸设计第41页
        3.2.2 破坏形态第41-43页
        3.2.3 关键部位应力路径第43-47页
        3.2.4 滞回曲线第47-48页
        3.2.5 骨架曲线第48页
        3.2.6 承载力第48-49页
        3.2.7 位移延性系数第49页
        3.2.8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开孔削弱式新型弱轴连接节点的变参数分析第52-95页
    4.1 节点试件的变参数设计第52-54页
    4.2 削弱起始长度a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第54-62页
        4.2.1 破坏形态对比第54-55页
        4.2.2 关键部位应力路径对比第55-58页
        4.2.3 滞回曲线对比第58-60页
        4.2.4 骨架曲线对比第60-61页
        4.2.5 延性系数对比第61-62页
        4.2.6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对比第62页
    4.3 削弱区相邻孔洞间距b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第62-70页
        4.3.1 破坏形态对比第62-63页
        4.3.2 关键部位应力路径对比第63-66页
        4.3.3 滞回曲线对比第66-68页
        4.3.4 骨架曲线对比第68-69页
        4.3.5 延性系数对比第69页
        4.3.6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对比第69-70页
    4.4 孔洞圆心距梁边距离c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第70-77页
        4.4.1 破坏形态对比第70-71页
        4.4.2 关键部位应力路径对比第71-74页
        4.4.3 滞回曲线对比第74-75页
        4.4.4 骨架曲线对比第75-76页
        4.4.5 延性系数对比第76-77页
        4.4.6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对比第77页
    4.5 开孔孔洞直径D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第77-85页
        4.5.1 破坏形态对比第77-78页
        4.5.2 关键部位应力路径对比第78-82页
        4.5.3 滞回曲线对比第82-83页
        4.5.4 骨架曲线对比第83-84页
        4.5.5 延性系数对比第84页
        4.5.6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对比第84-85页
    4.6 梁翼缘开孔孔洞排数N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第85-93页
        4.6.1 破坏形态对比第85-86页
        4.6.2 关键部位应力路径对比第86-89页
        4.6.3 滞回曲线对比第89-91页
        4.6.4 骨架曲线对比第91-92页
        4.6.5 延性系数对比第92页
        4.6.6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对比第92-93页
    4.7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新型弱轴连接节点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第95-104页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5-96页
    5.2 应力变化规律和破坏形态第96-99页
    5.3 滞回曲线第99-100页
    5.4 骨架曲线第100-101页
    5.5 延性性能第101页
    5.6 耗能能力第101-102页
    5.7 刚度退化第102页
    5.8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一、主要结论第104-106页
    二、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西安市商业步行街景观的识别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