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废水生物脱氮理论 | 第11-15页 |
1.1.1 生物脱氮原理 | 第11-13页 |
1.1.2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3-15页 |
1.2 颗粒污泥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 第15-16页 |
1.2.2 污泥颗粒化形成条件 | 第16-19页 |
1.2.3 颗粒污泥系统中N_2O产生特征 | 第19页 |
1.3 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_2O的产生 | 第19-23页 |
1.3.1 N_2O的危害及来源 | 第19-20页 |
1.3.2 污水处理过程中N_2O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N_2O释放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反硝化SBR的启动及稳定运行 | 第24-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2.1.2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2 反硝化SBR的启动及污泥系统的培养 | 第27-31页 |
2.2.1 接种污泥选择与确定 | 第27-28页 |
2.2.2 模拟废水的组成配比 | 第28-29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2.2.4 单纯SBR反硝化系统的快速启动 | 第29-30页 |
2.2.5 SBR启动阶段典型周期内水质历时变化 | 第30-31页 |
2.3 SBR反应器稳定运行 | 第31页 |
2.4 MLSS、VSS/SS、SVI历时变化 | 第31-33页 |
2.5 SBR活性污泥特性与细菌种类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不同C/N值和NO_2~--N浓度对N_2O产量的影响 | 第35-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1.1 试验装置 | 第35页 |
3.1.2 试验用活性污泥 | 第35-36页 |
3.1.3 试验用水 | 第36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3.1.5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3.2.1 不同NO_2~--N浓度N_2O和NO历时变化 | 第36-46页 |
3.3 电子受体情况下N_2O历时变化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污泥状态对N_2O产生量的影响研究 | 第49-61页 |
4.1 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49-53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4.1.2 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日常运行情况 | 第50页 |
4.1.3 颗粒污泥形成前典型周期内水质历时变化 | 第50-51页 |
4.1.4 缺氧颗粒污泥表观特性及相关参数历时变化 | 第51-53页 |
4.2 静态试验 | 第53-54页 |
4.2.1 试验装置 | 第53页 |
4.2.2 试验用活性污泥 | 第53页 |
4.2.3 试验用水 | 第53页 |
4.2.4 试验方法 | 第53页 |
4.2.5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3.1 絮体污泥与颗粒污泥NO_2~--N和N_2O历时变化 | 第54-57页 |
4.3.2 絮体污泥与颗粒污泥溶解性N_2O和N_2O逸出量相关参数分析 | 第57-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2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