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9-24页
    2.1 相关概念第19页
        2.1.1 大学生村官第19页
        2.1.2 大学生村官培养第19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4页
        2.2.1 人力资本理论第19-21页
        2.2.2 需求层次理论第21-22页
        2.2.3 双因素理论第22-24页
第3章 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现状分析第24-49页
    3.1 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概况第24-27页
    3.2 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所采取的举措第27-32页
        3.2.1 形成了初步的培训体系第27-28页
        3.2.2 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交流平台第28-29页
        3.2.3 锻炼大学生村官的务实能力第29-30页
        3.2.4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日常管理机制第30-32页
    3.3 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培养存在的问题第32-45页
        3.3.1 培养内容的合理性有待增强第32-35页
        3.3.2 培养方式和方法缺乏创新第35-37页
        3.3.3 培养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第37-40页
        3.3.4 未充分调动起培养对象的工作积极性第40-42页
        3.3.5 未充分重视培养对象第42-45页
    3.4 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5-49页
        3.4.1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尚不健全第45-46页
        3.4.2 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重视度不够第46页
        3.4.3 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有待创新第46-47页
        3.4.4 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第47-48页
        3.4.5 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存在社会偏差第48-49页
第4章 国内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经验借鉴第49-56页
    4.1 国内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做法第49-52页
        4.1.1 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模式第49-50页
        4.1.2 江苏“宿迁模式”第50-51页
        4.1.3 嘉应学院——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官第51-52页
    4.2 经验借鉴第52-56页
        4.2.1 思想上重视大学生村官第53页
        4.2.2 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第53-54页
        4.2.3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第54-55页
        4.2.4 完善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措施第55-56页
第5章 进一步完善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对策第56-70页
    5.1 建立健全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第56-59页
        5.1.1 提高铜山区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56-57页
        5.1.2 完善铜山区的大学生村官考核激励机制第57-58页
        5.1.3 拓宽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第58-59页
    5.2 完善铜山区的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第59-62页
        5.2.1 提高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59-60页
        5.2.2 完善培养需求评估机制第60页
        5.2.3 充实师资力量第60-61页
        5.2.4 进一步创新培养方式第61页
        5.2.5 完善培养效果反馈机制第61-62页
    5.3 与本地高校加强沟通和联系第62-66页
        5.3.1 开设相关的村官课程第62-63页
        5.3.2 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第63-65页
        5.3.3 乡镇政府部门和高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第65-66页
    5.4 提高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自身综合素质第66-68页
        5.4.1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意识第66-67页
        5.4.2 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自信心第67页
        5.4.3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能力第67-68页
    5.5 其他社会力量积极配合提供支持第68-70页
        5.5.1 村干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第68-69页
        5.5.2 媒体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和引导第69-70页
结语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附录第74-80页
    附录A 访谈提纲第74-75页
    附录B 大学生村官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第75-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海峡两岸青年交流研究
下一篇: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